高校校訓是展示高校辦學傳統(tǒng)以及精神風貌的,對于這種校訓宣傳如何進行英譯宣傳?下面小編就為大家?guī)砹烁咝PS栍⒆g跨文化傳播對策,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看一看哦!
[摘要]校訓展現(xiàn)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tǒng)和精神風貌,具有較強的民族文化和時代內涵。高校的英文校訓在對外宣傳、展示文化、吸引國內外學生、學者以及國際間院校合作有著積極的作用。通過更好地翻譯高校校訓使之被更多國外受眾了解和認同,有利于中華民族文化的有效傳播。從跨文化傳播視角觀照,我國高校校訓英譯對外傳播意識不足,傳播內容編碼解碼不暢,傳播效果反饋機制不全。分析了存在的問題,提出了如何進一步增強跨文化傳播意識、尋求語言和文化層面平衡、建立傳播效果的反饋機制等對策建議。
校訓展現(xiàn)了一所學校的辦學傳統(tǒng)和精神風貌,具有較強的民族文化和時代內涵。高校的英文校訓在對外宣傳、展示文化、吸引國內外學生、學者以及國際間院校合作有著積極的作用。解讀高校英文校訓是研究高校校園文化和辦學特色的鑰匙,是院校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對高校英文版校訓的研究寥寥無幾,與跨文化傳播緊密結合的研究更近闕如。以我國“雙一流”高校的英文校訓為切入點,探討從跨文化傳播的視角分析存在的問題,提出應當努力的方向及若干對策,希望國內外通過對我國高校英文校訓的了解,更好地實現(xiàn)中華民族文化的廣泛傳播。
一、我國高校校訓英譯在跨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人類文化既是各民族文化的集成,也是不同民族文化交流與互動的產物,而翻譯是跨文化傳播的重要渠道,是不同文化之間平等對話、互相溝通、達成共識的中介。沒有翻譯,就沒有跨文化傳播和交流,高校校訓英譯的跨文化傳播實際上就是不同文化間信息共享和交流的過程。目前,我國高校校訓的英譯在跨文化傳播方面尚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一)對外傳播意識不足
跨文化傳播是一項艱巨的系統(tǒng)工程,其效果首先受制于對跨文化傳播的理解和態(tài)度。在我國近3000所高校中,“雙一流”高校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和代表者。相對其他院校,“雙一流”高校在對外交流、合作辦學、國際招生等領域有著更為迫切的需求。然而,縱覽137所“雙一流”高校,發(fā)現(xiàn)其中只有67所有英文版校訓,反映了高?缥幕瘋鞑ヒ庾R的不足。實際上,在全球化時代,我國高校尤其不該忽視跨文化傳播的意義--只有借助于跨文化傳播,才能在互相參照的過程中更加活躍地尋求和認識中英文化的不同特性,使中英文化通過對話獲得新的信息資源。
(二)傳播內容編碼解碼不暢
所有傳播活動都是傳播者通過技術手段將思想、感情、意向等變成別人可以理解的傳播符碼(編碼),受眾則對收到的傳播符碼進行破譯、賦予意義或進行評價(解碼)。在文化傳播中,操同一種語言的人們之所以能夠相對容易溝通,是因為他們的語言表征了大致相同的概念,而跨文化傳播則面臨復雜多樣的文化差異,傳播者和受眾使用的是不同的“編碼本”,傳播過程中存在著誤讀等阻礙傳播順利進行或影響信息正確傳遞的“噪音”,因此英文版校訓要想受到廣泛認可和接受,實現(xiàn)良好的傳播效果,其難度不言而喻。被譽為“跨文化傳播學之父”的美國學者愛德華?霍爾曾說:“文化隱藏的現(xiàn)象遠遠超過其揭示的現(xiàn)象”[1],所以說,校訓英譯不是簡單的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而是譯入語社會中的一種獨特的政治、文化、文學行為,譯本則是譯者在譯入語社會中的諸多因素作用下的結果,在譯入語社會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乃至日常生活中扮演著有時是舉足輕重的角色”[2]。我國高校中文校訓大量采用“一言,二言”或者“四言八字”格式的古漢語,用詞嚴謹,結構整齊,言簡意賅。然而,“古漢語中的一字一詞往往有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上下文語勢,在許多情況下,它們的語義(包括語氣)是要經過一番仔細推敲、選擇、引申乃至詮釋才能顯現(xiàn)出來。不然的話,就會有錯譯誤譯的危險”[3]。的確,任何一種語言都不單純是字、詞、句的組合,而是使用該語言的民族的歷史、文化、甚至心理感情等各方面的沉積。統(tǒng)計發(fā)現(xiàn),在67所“雙一流”高校的英文校訓中,“truth”和“learn”(含learning、learned)兩詞出現(xiàn)頻率最高,均為13次,然而譯成“truth”的中文源語卻分別是“真”“是”“實”“求是”“求實”等字詞,國外受眾只看到“truth”,卻無法辨析背后不同中文源語的精微差別,其所理解的truth也帶上了一層更濃的西方理性色彩,少了一點東方的思辨過程;“learn”一個詞概括了“知”“學”“讀”,難以體現(xiàn)其在具體語境下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內涵,也難以傳達出大學階段的探索和研究精神。
(三)傳播效果反饋機制不全
人之間的交流是一個十分微妙和精巧的過程,而在跨文化傳播中交流變得更加復雜,人們更易產生無所適從感,反饋功能往往難以正常發(fā)揮,傳播效果往往大打折扣。在跨文化傳播中,由于彼此之間的文化差異較大,多方面、多渠道的及時反饋就顯得愈加重要。個體對周圍的環(huán)境越熟悉,反饋信息的準確度就越高。不過,當身處不同文化環(huán)境時,人們常有一種無所適從感,反饋功能往往難以正常發(fā)揮。可以說,反饋是跨文化傳播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更是有效傳播的必要條件?梢哉f,當下各個高校的校訓英譯大多缺少良好的反饋環(huán)節(jié),基本都是單向傳播“有去無回”,忽視了對傳播效果的考察,更無法通過雙向互動獲取反饋信息后再次對校訓的英譯進行優(yōu)化或調整。
二、增強我國高校校訓英譯跨文化傳播效果的對策
校訓的英譯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語言文字轉換過程,成為了一種語言世界觀向另一種語言世界觀轉換的過程,是一次跨文化傳播的過程。在校訓英譯中,需要從跨文化傳播效果這一考量角度,切實增強跨文化傳播理念,尋求語言和文化層面的平衡,建立有效的反饋機制。
(一)切實增強跨文化傳播理念
正如美國著名翻譯家奈達所言,“Translatingmeanscommunicating”。[3]在全球化時代,各個國家、民族的文化和傳播內容都必將突破地域限制,跨文化交流是時代和歷史發(fā)展的必然趨勢,翻譯和跨文化傳播密不可分,而高校校訓英譯正是跨文化傳播的橋梁。在跨文化情境中,“有效的傳播需要對另一種文化的了解,有系統(tǒng)地彌合分歧,需要文化自覺性”[4]。在這樣的理念下,高校校訓的英譯需要更加自覺地運用跨文化傳播原理,設身處地地從英語受眾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出發(fā),實現(xiàn)文化心理的成功對接,爭取英文校訓能被更多英語受眾接受和認可。理念是行動的先導,尚未正式發(fā)布英文校訓的高校應真正樹立跨文化傳播意識,并將此事盡快提上議事日程。同時應加強學校英文網站的建設,綜合運用文字、音頻、視頻等多種形式,全面系統(tǒng)地介紹包括校訓在內的學校文化,為目標受眾提供立體生動的信息服務,提升我國高校的國際形象。
(二)尋求語言和文化層面的平衡
跨文化傳播的核心內容是文化,跨文化傳播的首要問題是對文化主體的發(fā)掘與規(guī)劃。所以我國高校校訓的英譯要力求語言和文化層面的平衡,以求順利開啟跨文化傳播的渠道。一方面,跨文化傳播的歷史進程使得任何語言都無法保持靜態(tài),語言需根據其他文化中的新生事物、新觀念和新技術做出相應的調整。[5]高校校訓譯者受制于閱讀情趣和文化語境,正如維特根斯坦所描述的那樣,語詞的意義和使用者進行的活動、使用時產生的聯(lián)想高度相關,“言說被交織于其中的人類活動的復雜模式”[6]。這就決定了高校校訓英譯要置身于英語文化和社會背景,同時盡可能傳達中國文化特征。另一方面,文化內容終究還是要通過語言形式來表達,讀者是通過英語語言來獲取漢語文化信息的。英漢兩種語言文化背景不一,行文結構與遣詞習慣相去甚遠。所以高校校訓英譯時應尊重英語讀者的需求和習慣,提高傳播文本與英語受眾之間的親近性,通過符號表達的易讀性、文本思維的契合性,讓英語讀者盡可能準確地了解這些校訓的內涵。比如清華大學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譯成“self-disciplineandsocialcommitment”,將漢語版的動詞譯成英語版的名詞,使用英語中更常用的靜態(tài)詞性,展現(xiàn)出更為地道的英文風格;蘇州大學的校訓“養(yǎng)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被譯為“UntoaFull-grownMan”,使用了“unto”這樣一個神來之筆,不僅使譯文顯得莊重典雅,也將漢語的動詞中心轉性為介詞詞組更符合英語習慣用法,能使英語讀者更容易接受,從而能起到較好的跨文化傳播效果。
(三)重視傳播效果反饋機制
一個基本的傳播過程包括傳者、受傳者、訊息、媒介和反饋五個要素,其中反饋通常是檢驗傳播效果的重要尺度,有助于修正傳播者當前和未來的傳播行為。具體到實踐中,高校校訓英譯要想收獲良好的跨文化傳播效果,不能只管傳播不管反饋,而是要多渠道接受信息的反饋,在不斷更新傳播策略的基礎上塑造更加積極健康的中國高校形象。傳播效果的反饋信息是調整翻譯策略和傳播方法的重要依據,完整的反饋機制不僅涉及校訓英譯發(fā)布后,還涉及發(fā)布前———也就是說除了搜集反饋信息,還應事前進行科學的調研和評估,既比較漢英兩種語言文化的不同特點,也研究漢英兩種語言的文化語境,將可能產生的文化語境誤解降至最低程度,使得我國高校校訓英譯能更好地為國外受眾所接受,總之,在互聯(lián)網無遠弗屆的今天,高校校訓的英譯更應該從語言層面走向文化層面,重視翻譯與跨文化傳播的互動關系和彼此影響,“力求將翻譯理論與傳播學理論進行有機結合,以解決長期以來傳播效果與翻譯效果研究的‘兩張皮’相分離現(xiàn)象”[7]。需要指出的是,雖然當下已有越來越多的學者從廣闊的文化層面去審視高校校訓英譯,將其視作一種跨文化傳播行為予以剖析。如同跨文化傳播行為是多姿多彩的一般,高校校訓的英譯必將呈現(xiàn)出多元化趨勢,事實上這也是一項可以做得更好但難以做到最好的工作,我們所能做的就是爭取不斷接近“最好”這個目標。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