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是一個很大的主題,改革開放的成果已經(jīng)顯示,我們未來也會一直堅持這個事業(yè),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征文活動你參加了嗎?是不是有很多話想要說呢?下面的這篇我與改革開放共成長征文1000字大家一起參考!
中秋佳節(jié),請爸媽吃飯。一家人談笑風(fēng)生,其樂融融!爸媽是非常樸實的人,一邊吃飯,一邊感慨萬分:“現(xiàn)在的生活真是越來越好了!打工一天的錢,可以買好幾十斤大米了!而以前你出生那會,一天起早摸黑,也只能賺三塊錢,買一毛五一斤的大米只有20斤!”
我的思緒一下被拉回了老家——那個生我養(yǎng)我,有著300多年歷史的賢良鎮(zhèn)庫坑村。那兒有六十來戶人家,離鎮(zhèn)上還有20多里路。無論從哪個方向進村,總要走過用石頭鋪成的 “大路”,之所以叫大路,是因為這些大路都是一塊塊的石頭鋪成,石頭有大有小,大點的會有30厘米左右長,20厘米左右寬。現(xiàn)在人們管這樣的大路叫“古道”。
記得那年我9歲,媽媽生了弟弟,是在慶元縣城提早生的。聽到消息的爸爸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我叫醒,哄著我走路去看弟弟。“又要走路?”想看弟弟的歡欣頓時被害怕占滿。爸爸就說:“走一段路,就有車坐了呢!”“好!”我高興地跟著爸爸走路看弟弟啦!年少的我跟著大人走在出村的古道上,路的兩邊站滿了遮天蔽日的樹木,一路風(fēng)景旖旎。我一邊走,一邊想著怎么這么久還沒有到,全然不懂得欣賞大路兩邊的各種美景。走得氣喘吁吁的時候,爸爸總會說:“囡囡,我們快到了!快有車坐了!”臨近中午,上坡走了10幾里,下坡又走了10幾里!總算到了伯父家——伍大堡鄉(xiāng)梧桐洋村。乘坐伯父家一輛挺新的手推車,想來那是我第一次坐車呢!
時光匆匆不停歇,我們走到了上世紀末,那時我正讀師范。每次寒暑假回家,我們背著行囊在交溪口下車,要走通往半山源村的機耕路了,可是路面凹凸不平,行車困難。那時三輪車也不多,偶爾遇到運樹的拖拉機會搭我們一程,已經(jīng)是趕上了好運氣!拖拉機搖搖晃晃,費力吐黑煙,開足馬力行駛。我們站在底部那兩根鐵桿上,總是使出全身力氣抓住橫桿,才不至于甩出去。
轉(zhuǎn)眼又是三年過去,我已經(jīng)參加工作了,而機耕路也被較為平整的公路代替,還有了一班汽車,每天往返慶元和半山源村。村里也有了電話,每次快回家時,媽媽總會問仔細我哪一天回家。第二天,媽媽用了30多分鐘的時間來到半山源村,麻利的把我的行囊分成兩部分,扛在肩上,又步行近40分鐘,才到家。
如今,我的爸媽和村里的其他人在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下,趕上了下山脫貧政策。很多鄉(xiāng)親在同濟新村建了房子,有些在同德新村和城里其他地方買了房子。生活告別了肩挑背扛,想吃什么,家門口就有的買啦!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村的古道由熱熱鬧鬧開始,到如今已成了樹木荒草的樂園。古道見證了農(nóng)村交通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見證了人們向著美好生活不斷前進的步伐。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