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一次的培訓學習中,感受到了文界的大師們的經典講課方法,感受到了與眾不同的課堂藝術。教學是一個理論實踐相并重的工作,需要不斷的探索。下面是小編帶來的語文教學藝術培訓學習反思,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
通過這幾天的學習,讓我們三位老師一起與小學語文界的大師們進行了一次次親密接觸。一節(jié)節(jié)經典課例,讓我們感受到了課堂設計的細微與精妙。**老師的“詩意”語文課堂,**老師的“簡約”課堂以及各種精彩深刻的匯報。噢,原來語文課堂還可以這樣!尤其記憶深刻的理念則是在**老師講到的“慢”課堂藝術,令人耳目一新。
1.
“慢”在經歷認知的變化
所謂認知變化,是指向自我內在的突破,是立足于真正學習的基礎上,依靠自己在一系列實踐中的沉淀與發(fā)展,是一個美妙思維與實踐并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真的會出現(xiàn)電光火石的閃爍。一系列與認知有關的活動在孩子頭腦中產生、轉化、醞釀、變化,都是對學習自主性與探索欲的喚醒。
2.
“慢”在伴隨能力的轉化
在課堂教學中,師生之間、生生之間,應該有多方面的互動,以促進孩子的思維力、溝通力、合作力、創(chuàng)造力等核心能力的發(fā)展。因此,“慢”是必然的。在聽課過程中,**老師的《灰雀》令我印象頗深,我簡單概括為三點:用行動教孩子——需誠實;用課文教孩子——懂誠實;用思想教孩子——悟誠實。課堂之上,**老師不僅滲透學習語文的方法,還更注重對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他的課堂簡約、大氣、井井有條。很顯然,一切能力的發(fā)展,都急不得,但也絕不是拖延無度,僅從認知平面上游走。
3.
“慢”在素養(yǎng)形成的內化
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四大關鍵詞為語言、思維、審美、文化。每一項都是從外到內的轉變,是一種從顯性到隱性的內化過程。從這個角度看,“慢”就是規(guī)律,也是結果。讀了書,要把語言轉化為自己的表達系統(tǒng);發(fā)現(xiàn)問題、分析問題是為了發(fā)展思維;對文本的審美與鑒賞,要融入長期形成的審美意識,并不斷完善與提升自己的審美意識......這一切都是緩慢的過程,一節(jié)課又何如看到效果?因此,這要求教師應該注意引導課內與課外的協(xié)調,關注習得與養(yǎng)成這兩對關系。
四十分鐘,對于語文學科來說,“慢”就是本質。認識到“慢”的本質,就不難發(fā)現(xiàn),教學必定是“快慢相兼”的。語文教學,可以更加理性,在理性中蘊含詩意與浪漫,教學藝術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