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炕頭我們就能想到北方,北方雖然很冷,但是北方有炕頭,無論多冷,我們都可以在炕頭上待上一天,會覺得渾身暖和,這是北方抗寒神器,即使是今天這個仍然存在很多人家里。下面給大家?guī)淼氖歉母镩_放四十周年征文稿:熱炕頭。
小時候的冬天,最享受的就是盤坐在后炕上玩著小木馬看著母親在灶臺上忙活。母親揪一把晾干的豆蔓或者幾根撿回來的干樹枝填爐膛里,然后坐在小板凳上拉風(fēng)箱。如果是在冬天的傍晚時分,隨著風(fēng)箱的呼啦呼啦聲,爐灶的火光一閃一閃映紅了窯梁頂子,也映紅了母親的臉。順著火光,我看到母親年輕的臉忽明忽暗,甚是好看。
那會我家住的那個土窯洞可真叫個土啊! 說是窯洞,其實說白了還是穴居建筑。就是在那向陽的黃土坡坡上掏出個大大的洞,按窯匠的標(biāo)配就叫"三丈進深,掏空一丈零五"。為防不堪重負的土窯頂塌下來,就砍來幾棵棗樹橫著架到窯頂上撐著,然后窯內(nèi)用小麥秸稈和泥薄薄涂抹一層,這樣既可防止土墻風(fēng)化開裂落土,又達到了面光墻固的裝飾效果。最后找木匠打造安裝一副門窗,黃土高原特有的穴居建筑就基本成型了。
窯洞里靠墻必須要盤有一方土炕,炕頭連著爐灶。只要家里生火做飯,土炕什么時候也是熱乎乎的,尤其是后炕溫度更高。這是黃土高原特有的取暖方式。夏天的時候拿塊石頭將炕洞堵上,燒柴火產(chǎn)生的煙和火不經(jīng)過土炕徑直從煙囪溜走了 。這也是為什么黃土高原的窯洞冬暖夏涼的緣由所在。
童年時光,留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土”。大小山梁,溝溝壑壑,黃陌陌,光頹頹。尤其冬天時分,沒了樹木的遮蔽,到處裸露著一片土黃,荒涼而空曠,街頭院畔常常塵土飛揚。每到早晚時分,家家點火,戶戶冒煙。叭噠叭噠的風(fēng)箱聲此起彼伏,裊裊炊煙像仙女的衣帶漫舞飄蕩,經(jīng)久不散。每到這時灰頭土臉的父親彎著山脊一樣的腰身挑著水或背著柴走進院門,走進我們煙薰火燎的土窯洞……
那時候,住新的土窯洞那可是種奢侈。但由于煙薰火燎的緣故,一般也奢侈不了幾年,窯洞便成了個黑黢黲的土缽缽了。加上潮濕鹽堿,窯頂上就漸漸會有帶著麥秸的土屑落下來。到了夜里睡在炕上,常有土屑闖進我的嘴里、鼻里和夢里,使我的少兒時代充斥著滿滿一股泥土味。
關(guān)于童年回憶,最美好的也就來源于冬天的這方熱炕頭了。我從小身體瘦弱,十分怕冷。寒冬時分最喜窩在暖暖的后炕上,看母親變戲法似的做出各種美食:紅薯面條、玉米面發(fā)糕、南瓜小米粥……最喜歡的還數(shù)芝麻薄餅,薄薄的一層餅,撒上芝麻粒,經(jīng)過柴火的烘烤,雙面金黃,輕輕捏起一塊(太薄,害怕捏碎)咬一口,薄餅的脆加上芝麻的香,通舌尖彌漫至咽喉,回想起來其味無窮。
有時去外面玩,跑急岔氣了,肚子就很厲害的疼起來,媽媽趕緊讓我爬到后炕上,不一會功夫感覺肚皮熱乎乎的,咕嚕咕嚕響幾聲,肚子居然不疼了。這后炕簡直太神奇了。
后來上學(xué)的緣故搬到縣城居住,家家戶戶燃煤做飯取暖。好在出租房內(nèi)也有一方炕,連同炕頭的爐灶都是紅磚打造而成 ,看上去比我家的土炕氣派多了。不管怎樣,冬天的熱炕頭算是保住了。只是一早一晚家家戶戶的煙囪濃煙滾滾,到處充斥著濃濃的碳煙味,沒有重工業(yè)的小城冬天也煙霾彌漫。享受熱炕頭付出的代價是慘重的,煙霾刺激下先是嗓子不舒服,又癢又疼,接著肺部不堪重負,咳嗽起來沒完沒了。這時我只盼望著冬天快點過去。
近些年,城鄉(xiāng)發(fā)展進程加快,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住房條件有了很大改善。石樓縣新城舊街到處高樓林立,住宅小區(qū)越來越多。人們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樓房,裝修風(fēng)格各有千秋,有中式有歐式,但很多人家仍會選擇一個臥室打炕。當(dāng)然這炕不再是土炕,也不過火。而是新型的經(jīng)過改良的木炕,用一個時髦的詞講,叫“榻榻米”。榻榻米因個人喜好,有高有低,內(nèi)部空心,待冬天地暖供上后,整個炕上不分前后左右都是熱乎乎的,不管睡哪都是“后炕”,都是熱炕頭。我認為現(xiàn)在的人們打炕打的是一種情結(jié),一種吃水不忘挖井人,憶苦思甜的情結(jié),一種黃土高原人誓不忘本的傳統(tǒng)情結(jié)。除此之外,這也是土生土長的石樓人為自己打的“小九九”,從小習(xí)慣在炕上吃爬坐臥,家里有方炕,連同心眼里也是喜悅的,滋潤的,踏實的,安全感足足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自從今年集中供暖后,熱炕頭依舊,甚至比以往更熱。而石樓冬季的空氣從未有過的清新,藍天白云重見天日,每年冬天必患的咳疾也離我遠去了。
來源:網(wǎng)絡(luò)整理 免責(zé)聲明:本文僅限學(xué)習(xí)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