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給我們帶來太多的震撼,我們能夠發(fā)現我們身邊的巨大變化,這是我們祖國最輝煌的時刻。我們要去追尋中華民族的奮斗史,傳承那一段精神。下面是小編帶來的改革開放四十周年感悟4篇,有興趣的可以看一看吧。
第一篇
三十八年的心路歷程,五十余年的生命段落。此時,正是人生的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直面秋色之盛,思緒翻飛,再一次回眸隴川這片熟悉的山水,遙望廣南那片流連的土地,眼前一地斑斕。
歲在1980年秋,新衣上身,黃頷戍邊征夫,離開了生養(yǎng)自己的故鄉(xiāng),來到德宏,此時,距華夏大地吹響改革開放號角為一年又十個月。
第一次來德宏,解放牌客車,蝸牛似的穿行在幾百萬年前自然力堆積成的巍峨壯麗的連峰中,時而似入蒼穹,時而又跌入低谷,刺耳的發(fā)動機轟鳴聲在山谷中回蕩,久久不肯散去。七天的行程,我們用滿腔激情丈量了滇東南至滇西的漫漫長路,體味了柏油路的舒適,彈石路面的顛簸,砂石路的塵土。
初入竹林掩映中的營區(qū),放眼滿目的翠綠,這怒江下游寬大的芒市壩子是那么的肥沃,那么的秀美。冬日里,百貨公司內上身毛毯包裹相擁,不見模樣,只露四腳,竊竊私語的“卜冒”、“卜少”,很是奇特。遍地的芒果,菠蘿,菠蘿蜜的芬芳馥郁著實撩人。
初心使然,軍中五年,頂風,冒雨,練身板;軍中五年,成長,成熟,向前看;軍中五年,入黨,提干,有承擔。
隴川四年,已是談婚論嫁的年齡,熱心首長甘當蹇修,介紹駐地慧質蘭心的女孩,相處一年后的桃夭月,女方粲然啟玉齒,從此,安家隴川。
隴川與廣南,一個屬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一個屬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一個在滇西,一個在滇東南,雖然同屬一個省份,但是兩地卻相距一千一百余公里,這兩個本不相干的南徼之地,卻因我的出現,而互有聯系。此后,這千里之遙的歸程之路,風雨無阻,往來如雕鳶,持續(xù)三十余載。
行行止止,反反復復。受歷史文化的熏陶,愛好奇,愛詢問。有感于滇緬公路這條“抗戰(zhàn)生命線”、“滇西大動脈”的風景,過往,走一次,懷想一次;走一次,喟嘆一次。
因抗戰(zhàn)之需,1937年8月,國民政府決定修筑滇西到緬北的公路。滇緬公路起點在昆明,終點在緬甸臘戍,國內段昆明至畹町為959公里。云南王龍云嚴令沿途各縣、土司衙門:無論有多大的困難,必須要在一年之內通車,否則,以延誤軍情罪論處。1937年底,滇緬公路沿線近30個縣的勞工約20萬人匯聚到筑路工地。
滇緬公路橫穿怒山、高黎貢山等山脈,跨越漾濞江、瀾滄江、怒江等多條河流,沿途高山峻嶺,河流湍急,地形極為復雜,氣候非常惡劣。那時滇緬公路沿線三十多個縣的青壯年們都已經奔赴抗日前線,修筑重擔就只能落在婦女、兒童和老人身上。他們自帶口糧,衣帽和各種工具,許多人要走上三到六天才能趕到工地。他們除了要面臨高溫,多熱,多雨氣候,螞蝗,蚊蟲,毒蛇猛獸出沒外,還要提防溫瘴之魔不時作祟。筑路民眾用鋤挖,釬鑿;用火藥、冷爆移動巖石;用肩膀拖動碾子......靠這些原始方法,簡單工具,以平均每公里就獻出三人生命的代價,修筑這條偉大的公路。
次年8月,全中國甚至全世界矚目的滇緬公路竣工通車。九個月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壯舉,是人類勞力戰(zhàn)勝自然的成果。奇跡的背后,是無數筑路人的血淚與辛酸。
人們無法想象,沒有滇緬公路中國抗戰(zhàn)的歷史將會如何書寫,近千公里的運輸干道,是中國抗戰(zhàn)時期西南后方一條歷時最久,運量最大的國際通道。對于中華民族的生存,是一條不折不扣的生命線。
滇緬公路有一路段叫天子廟坡,這里曾是運輸抗戰(zhàn)物資、人員的必經通道和驛站。
天子廟坡原名七里坡,位于楚雄州南華縣沙橋鎮(zhèn)(原天申堂鄉(xiāng))。天子廟坡海拔2600多米,山高坡陡,溝壑縱橫,終年云霧繚繞,地勢險要。明朝初期,曾在此哨卡。相傳,南明永歷帝朱由榔出逃緬甸被抓回國,露宿七里坡。后人為紀念永歷帝,在七里坡旁修一廟宇,取名為“天子廟”,七里坡也隨之改稱天子廟坡。
對于天子廟坡的雄峻險要,晚清福建詩人黃大琮在鎮(zhèn)南縣(今南華縣)軍中效力時,曾寫下“古道四通大理長,沙橋驛外盡崇崗。天然設險為屏障,英武雄關鎮(zhèn)一方。”的詩句。1961年9月,時任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的郭沫若訪問印尼、緬甸,曾兩次途經天子廟坡。路過此地,想到逃難皇帝朱由榔在云南的傳奇經歷,寫下“海拔二千六百有余米,驅車直上天子廟之坡,坡頭舊有天子廟,不知所祀天子為伊何?”的感喟。
天子廟坡坡陡彎急,當時,布有民夫,他們手拿枕木,專為路過這里運送抗戰(zhàn)物資的車輛墊后,以防負重車輛倒退。像這樣的陡坡還有幾處。
“不知所祀天子為伊何?”是郭沫若對逃難皇帝朱由榔是否在次留宿過提出的疑問。但是,這些手拿枕木,通過這里趕赴前線的將士是真實存在的。
滇緬公路通車后,無論是白天還是黑夜,公路上跑滿了運輸物資的大卡車,多時,每天達千余輛。這時,日軍感受到了恐慌,他們想盡辦法要切斷這條國際戰(zhàn)略通道。
瀾滄江上的功果橋和怒江上的惠通橋成為日軍重點轟炸目標。功果橋雖然多次被炸,但因有江岸高達3000多米的高山屏障,日軍轟炸很難奏效。曾炸斷過,但日機還沒有飛遠,臨時浮橋又修復好。
怒江上的惠通橋也先后被日軍炸過六次,日機每次投彈較多,但是很難命中目標,惠通橋也和功果橋一樣準備了浮橋,每次惠通橋被炸傷之后,工人們都能保證橋梁能及時修復,保證運輸的暢通。
置身這些危嶺,與唐時李白“噫吁乎,危乎高哉,蜀道難,難于上青天!”的蜀道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松山,龍陵境內海拔2690米的山脈,山下為波濤洶涌的怒江,滇緬公路繞山而過。1942年5月日軍占領后,屯兵3000。從緬甸、滇西等地強征民夫千余名,晝夜修筑工事。為保密,僅允許他們到附近的大埡口為止。工事完成后,為防泄密,1944年2月,日軍將抓來的民夫以打防疫針為名,全部秘密注射處死,焚尸掩埋。
1944年6月中國遠征軍反攻松山,經三個月的艱苦激戰(zhàn),遠征軍將據守松山的千余日軍大部送入墳墓。
是役,遠征軍陣亡七千余人。戰(zhàn)爭結束不久,有過往的司機說,車過惠通橋,就能聞到尸臭味,死亡人數可見一斑。至今仍有當地村民傳言,夜晚松林里不時傳來隱隱約約的“廝殺聲,哭泣聲......”,雖是蒙夫之說,可見戰(zhàn)況的慘烈。
正因如此,無數行人在此停留,駐足。這一段路,作為戰(zhàn)爭遺址永久保留,松山開劈成“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滇緬公路初竣,急需大批汽車司機和修理工(通稱機工),1939年受國民政府的委托,南僑總會陳嘉庚招募3200名華僑機工回國效力。他們大都奮戰(zhàn)在滇緬公路,至1944年9月遠征軍收復松山,南僑機工戰(zhàn)死、病亡、失蹤1000多人,他們中,戰(zhàn)死者有之,被日軍活埋者有之,淪為乞丐者有之,流落他鄉(xiāng)者有之......
南洋華僑機工為了中華民族的生存,獨立,自由作出了巨大貢獻。2005年在畹町建成的“南洋機工回國抗戰(zhàn)紀念碑”,2017年在畹町建成的“南洋機工抗日紀念館”,就是要告訴來者,記住歷史,記住這些海外赤子。
一幕幕悲壯的歷史在滇緬公路上上演。日軍在滇西,圍繞滇緬公路犯下的滔天罪行,罄竹難書。
由此想到大理西洱河的一場戰(zhàn)事;唐天寶(742—756)年間,唐王朝派兵征戰(zhàn)南詔,唐王大將王天運戰(zhàn)死西洱河。王天運戰(zhàn)死后,南詔王下令厚葬王天運,并建廟宇,設靈堂,供民眾跪拜。南詔王向唐王傳遞了南詔政權無心脫離朝廷之信息,這寬容,仁慈之舉,得到了唐王的肯定,免除了戰(zhàn)亂給百姓帶來的苦難。
康熙帝對日本曾有的評語:“倭子國最是反復無常之國。其人甚卑賤,不知世上有恩誼,只一味懾于武威......古爾,不得對其有稍好顏色。”
古時南詔王的寬厚,仁慈得到了“敵人”諒解,如今,國人的寬厚,仁慈,倭子國不一定領情!
初來乍到,只覺路途迢遙,行路艱辛。1984年1月,我執(zhí)行任務,第一次折返這條路去昆明時,連續(xù)兩天暈車。后來,仍舊不停的在這條路上往返,每一次出行,就是一次折磨。以后,隨著對外交流的增多,知識層面的拓展,對沿線的每一座山,每一座橋,每一段路不同尋常的歷史故事,略知一二,每當再走這條路時,都細細品味,沉浸在逝去的歷史中,就連那車輪下面咯吱咯吱的聲響,疑是碾壓筑路人的白骨。這樣的意境,這樣的情懷,怎有孤寂,暈車之感?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從芒市回廣南探親,通常要走五天。在歸心似箭的驅使下,有時會從昆明乘坐法國人1903年修建的,比客車還跑得慢的米軌夜班火車到開遠轉車。九十年代初,有了夜班客車后,行程縮短為三天。
父母曾來隴川住過兩次;第一次是1992年初,家在老縣城,2005年初父母第二次來時,家已搬遷至新縣城章鳳。后來,幾次請父母再來,他倆都搖頭,原因之一就是山高路遠,路難行。
解放后至改革開放近三十年的時間里,筑路工程機械化水平運用十分低下。1980年末,我們來德宏時,正值芒市與龍陵交界處的南天門路段改線,遠遠就見揮舞鋤頭的筑路人群。今日筑路已無需太多的人力;架橋有架橋機,提梁饑、全地面起重機等先進設備,開挖隧道有全斷面隧道掘進機、自卸機、輸送機等科技含量高的機械。這些先進技術在筑路中的廣泛運用,已無需太多的人工,工程進度是當年的千萬倍。
1992年安石二級公路建成后,云南開始了大規(guī)模的公路等級提升改造。1998年楚大高速建成通車,2002年大保高速建成,2005年安楚高速完工,2012年廣昆高速全線貫通,2015年龍瑞高速通車,2017年瑞隴高速竣工。
抗戰(zhàn)時修筑的滇緬公路從砂石路,彈石路,柏油路混雜的路面,到全部柏油路面,再到全為高速公路,里程由當初的959公里,逐步縮短為今日的722公里。這一道道歸程路上的風景長廊,無不凝聚著幾代筑路人的艱辛。天塹變通途,昔日七天、五天,三天才能走完的歸程之路,朝發(fā)夕至,還有飛機、動車可以選擇。
初略估算,三十多年間不算公差,僅回鄉(xiāng)探親就達二十余趟,行程二萬余公里,比紅軍長征多一萬多公里。我常與家人玩笑,這筆不能報銷的費用,按三十年前的物價計算,可修一條十公里的簡易鄉(xiāng)村公路。
2006年制定的中緬國際大通道戰(zhàn)略之公路,至2015年國內段昆明至瑞麗已全部實現高等級化;中緬國際大通道戰(zhàn)略之鐵路國內段大理至瑞麗正在建設,預計2021年建成。中緬鐵路一旦貫通,隴川至昆明只需六個小時。這些連接東南亞,南亞地區(qū)的國際大通道,將被賦予新的使命。
滇緬公路因抗擊日本侵略者曾一時喧囂,繁鬧,又因杭瑞高速路修通而偏倚一方。但是,滇緬抗戰(zhàn)公路為中華民族作出的巨大貢獻,將永遠被世人銘記,傳誦。
滇緬公路抗戰(zhàn)時在繁忙,也不及今日之人流,物流。三十多年前路面上行使的車輛,貨車多為解放牌,東風牌,昆明牌,小車以北京吉普最為普遍。如今國產的,合資的,進口的車輛,五花八門。若遇堵車,不一會,后面就排成長龍。為緩解滇西交通日趨擁堵的狀況,一條昆明(岷山)至楚雄(廣通)的雙向六車道高速公路正在建設。
改革開放之初,在滇緬公路的一些站點,旅客吃飯時,不時有等待剩湯剩菜的叫花子圍觀,若你擺好飯再取菜返回時,先前的飯已被餓急的乞丐狼吞虎咽。改革開放后的六、七年間,打花棍的身影逐漸消失。高速公路建成后,沿線潔凈的服務區(qū)內,幾十元的自助餐,美味佳肴應有盡有,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腳下的路在變,變得綿長,筆直,平坦。行走在人生的秋季,為來時的路憑吊,為歸程的路贊頌。
萬物相逐,光陰促,芳華冉去。羽毛未豐,菜蔬之色時,像大地的莊稼追趕節(jié)氣一樣,從滇東南追到了滇西,追到了芒市,追到了隴川,追得清幽舒適,明月清風。三十八年的歲月蹉跎,驚艷了誰的時光?掬一捧夏日細雨中的清涼,沖淡我些許的鄉(xiāng)愁,沖淡我若狂的欣喜。
人生總是在回憶中度過,今又回頭。四十年改革開放,古老的國度煥發(fā)出勃勃生機。滄海桑田,厲害了我的國。
“欲問行人去那邊,眉眼盈盈處”。歸程之路有多遠?還得繼續(xù)!
時值改革開放四十年之際,謹以此文獻之。
第二篇
十年,是一棵幼苗,長成參天大樹的時間;四十年,是一個稚子,成為國家棟梁的時間;四十年,是一個國家,完成輝煌蛻變的時間。
是什么讓我們在40年前解放思想堅定信念?是什么讓我們在40年里春風化雨跨越騰飛?又是什么讓我們在40年后的今天安居樂業(yè)、實現小康?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讓我們翻開中華民族的奮斗史,去聆聽那段歷史的回響。
四十年前,我們的經濟需要發(fā)展,技術需要磨礪,生活更需要改善。1978年鄧小平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描繪了一幅壯美藍圖。“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讓華夏兒女迎來了思想的解放,“讓部分人先富起來”讓經濟大膽地插上翅膀騰飛。
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改革開放號角的催征下,勤勞的中華兒女,團結一心,艱苦奮斗。推開了改革開放的大門,迎來了經濟騰飛的新局面。
一片片破舊的磚瓦屋,變成了高聳入云的摩天大樓;一座座破敗的小村落,變成了山青水綠的美麗鄉(xiāng)村;一輛輛破舊的自行車,變成了風馳電掣的高鐵動車;一把把簡易的大鋤頭,變成了自動高效的生產機械......
四十年臥薪嘗膽,中華民族挺起了脊梁;四十年奮發(fā)圖強,中華兒女譜寫了詩章;四十年砥礪前行,神州大地豐收了碩果;四十年攜手并進,改革開放播下了希望。
從1978到2018,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從1978到2018,我們的改革與開放互相促進,以改革擴大開放,以開放促進改革,有力地促進了周邊國家乃至全球經濟發(fā)展!從1978到2018,今天的我們更有信心和能力去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zhàn)略目標。
站在改革開放40年的時間節(jié)點上,我們感慨國家發(fā)展之快,感恩人民生活之美,也必當感知改革開放之必然。“改革開放是當代中國發(fā)展進步的必由之路,是實現中國夢的必由之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引下,我們應當充滿信心,將改革進行到底;應當以奮斗的姿態(tài),參與改革、推動改革。只有這樣,國家的發(fā)展才能持續(xù)向好,我們的幸福才能長長久久。
看今朝,中華兒女多奇秀。未來,還有更多的四十年,需要我們去拼搏,去奮斗,去開拓;還有更多的宏偉藍圖,需要我們去構想,去描繪,去踐行;還有更多的夢想,需要我們去憧憬,去追逐,去實現,讓我們攜手并肩,去開啟下一個輝煌的四十年!
第三篇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1978年中國進行改革開放以來,中華民族和新中國經歷了歷史上令人難忘的很不平凡的40年,改革開放順應了中國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歷史要求。在這40年里,中國的發(fā)展走過了許多發(fā)達國家兩三百年所走的路,并走出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跡。撫今追昔,我們深感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這個歷史性巨變又是多么不易。
由1978年的3645億元,至2017年的82.7萬億元,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40年間迅速躍升了200多倍。由1978年的3645億元,至2017年的82.7萬億元,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在40年間迅速躍升了200多倍。40年來,豐碩成果惠及13億中國人民,讓廣大人民有了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回憶思索,這一切的巨變,正式共產黨人不斷探索,正式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實際相結合,走一條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不懈努力。正是由于我黨確定的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和改革開放的基本國策,并堅持100年不動搖,才確保了我國沿著正確的道路前行,保證了改革開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四十年以來,太原的城市建設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低矮平房被高樓大廈取代,窄仄馬路被寬闊柏油路取代,出行方式也更加多樣化,人們擁有了私家車、公交車、出租車、網約車、共享單車、共享汽車等多種選擇。改革開放前,物資匱乏,幾乎都需要憑票兌換,而且給沒人分發(fā)的糧票都是定量的,改革發(fā)放后隨著物質逐漸提高,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變也讓人民不再為買不到東西而困擾。人民從市場的被動者變?yōu)槭袌龅闹鲃诱,從憑票領取到現金、支票、銀行卡,再到現在的移動支付,為了讓人們更加便捷的購買商品,支付方式也發(fā)生著巨大變化。
四十年來,我公司的設計工具也日新月異。從趴在圖板上鉛筆繪圖,到CAD電腦制圖,再到現在的三維繪圖軟件制圖,解放了設計人員的雙手,在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時,將設計重心從畫圖轉移到工藝、技術的研究,設計人員能夠將經歷投入到更加高級的腦力勞動中,去進行工藝革新、技術創(chuàng)新。
之前有幸接觸到我公司上世紀六七十年代設計鈾轉化工廠,基本都是手工操作,工作效率低、勞動強度大,工作環(huán)境惡劣,而且在安全、環(huán)保方面也較為落后。而就在今年驗收的同樣功能的項目中,我公司的設計者應用激光點火、機器人操作、高壓水清洗、膜處理及噴霧干燥等多項新技術,確實提高了生產工藝的機械化、自動化水平,以及廢水的零排放目標。這正是改革開放四十年來技術進步,科技興盛給我們帶來的成果。
新時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也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新階段。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提出要在全黨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初心”,對中國共產黨人來說,就是為人民謀幸福。“使命”,在新時代來說,就是要奮力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并推動世界人民形成命運共同體。?
40年走來不易。以往在國際國內異常復雜的環(huán)境中,我們不知遇到過多少困難和挑戰(zhàn),但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這些問題總是一個又一個得到解決,不斷開創(chuàng)出新的局面。在未來的歲月里,我們還會遇到種種可以預料或難以預料的困難和挑戰(zhàn)。可以肯定地說,這些問題必將同樣得到解決。?
發(fā)展永無止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也好,堅持改革開放也好,都是長期的日日新、又日新的偉大事業(yè),永遠在路上,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一定能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把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中國的未來必將更加美好。
第四篇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的特殊紀念之年,是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施“十三五規(guī)劃”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是中國重溫歷史、展望未來的特殊之年。改革是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強大動力,自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我國的改革進程以來,彈指一揮間,中國的改革事業(yè)已經走過了40年的光輝歲月。40年來,我們從無到有構建了中國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并不斷進行完善,可以自豪地說,中國的改革事業(yè)取得了不可磨滅的成就。改革的航程歷經千難萬險,改革的開拓腳步卻從未停歇。在2018年的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回首過去,我們40年的風雨歷程,歲路途艱辛,但是碩果累累。四十年前,那時候的老前輩說,大家都還在使用油票,糧食每人每月供應都比較有限,還要憑每戶的購糧證粗細糧搭配。每逢有戶口遷入遷出的時候,必需辦理糧油關系的票證,特別是當要到外地出差的時候,還必需記得到居住地的地方糧票換成“全國糧票”,否則,你到了出差地就沒有“飯”吃。那時候,一件衣服,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并且那衣服也沒有現在那么時尚,色澤也十分單調。過去人們住的是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低矮房屋,房頂是用一片片瓦蓋成的,墻也是用石磚砌成的,而且房屋內部只有床、桌子、凳子、柜子等基本家具。房屋面積不大,但看上去也是簡樸整潔。過去人們出行全靠兩條腿。無論多遠都靠步行。而現在出行極為方便,大部分家庭都騎摩托車、開小汽車。城市里各種公交車、出租車等,川流不息。人們出行辦事、旅游、購物等都非常方便。
改革開放40年的發(fā)展,中國人民的生活實現了由貧窮到溫飽,再到整體小康的跨越式轉變;中國社會實現了由封閉、貧窮、落后和缺乏生機到開放、富強、文明和充滿活力的歷史巨變;經濟實現了持續(xù)快速增長,綜合國力進一步提高;民生得到顯著改善,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科技教育快速發(fā)展,社會事業(yè)全面進步;人民群眾主人翁意識顯著增強,受教育水平和文明程度明顯提高,社會整體文明程度大幅提升;中國科技也飛速發(fā)展,制造業(yè)正由“中國制造”變?yōu)?ldquo;中國創(chuàng)造”。 在21世紀“互聯網+”時代的今天,人們互相通過因特網、QQ、微信相互溝通交流,方便快捷!科技迅速發(fā)展,人們出行更加方便,足不出戶就可以買到火車票、飛機票改革從城市到農村、從東部到西部、從經濟領域到其他各個領域全面展開,逐步深化。使中國社會發(fā)生全方位的歷史性轉變。
繼往開來,中國的發(fā)展永不止步,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領導下,全面深化改革,著眼全局性重大問題進行頂層設計,狠抓改革落實,一往無前,今年也是黨的十九大開局之年,十九大對未來的發(fā)展提出了新任務新要求,中國也踏上了新的歷史征程。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同樣也是黨的根本宗旨所在,是黨的一切工作所依,是我們必須堅持的改革價值取向。習近平總書記更多次強調,老百姓關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進什么,通過改革給人民群眾帶來更多獲得感。作為基層組工干部,我們更要全力踐行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必須把實現好、維護好、發(fā)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作為改革的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體現在各方面制度安排上。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黨的執(zhí)政方針政策的全面和不斷完善,使得黨組織的力量充滿生機與活力;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軍事力量已經走向了現代化、正規(guī)化和革命化,映射著中國軍隊強大的戰(zhàn)陣。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祖國經濟建設的發(fā)展富足而強大,惠民的設施設備不斷完善,城鄉(xiāng)的發(fā)展有序協(xié)調,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優(yōu)美宜居,人民的生活豐衣足食。
總之,我們能有幸福的今天,應飲水思源。正是借著改革開放的東風,我們的生活才有了越來越好的變化。沒有改革開放,就沒有中國的今天,也就沒有中國的明天。這40年里人們不論是從衣食住行上還是從思想精神上,都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正是這一系列的變化,才使我們更加富裕。但我們最應該感謝的還是——黨!感謝偉大的黨做出的偉大決策!春風化雨,初心不改,中國的未來會越來越好!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