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晚餐過后,漫步在熟悉的街路上,甚感舒適愜意。
駐足新區(qū)江濱路,放眼對岸,老城的夜景盡收眼底。華埠實在是一個福地,靜靜的夜色中,四圍山色環(huán)繞,池淮溪、龍山溪在這里先后匯入自錢江源頭而來的馬金溪。幾年前,漁梁灘大橋下游建起了攔河壩。每逢夜晚燈火輝煌之時,水底的倒影清晰而光鮮。
曾幾何時,眼前的這方水并不平靜。它洶涌澎湃著我們先輩生存的決心、意志和智慧。那時,陸路交通不發(fā)達。開化的木材要運出去,全靠水運。于是乎,汛期來臨之時,水流湍急,開化的勇士們將木材釘成一面面排,順流而下。排上的舵手們時而定睛觀察,時而前后奔跑,時而用力把舵,氣壯山河!這是一曲悲壯的生命贊歌,艱險路途,難免意外。
時過境遷!而今華埠的交通面貌煥然一新,國道省道四通八達,高速公路北接杭新景,南連杭金衢。2017年12月28日,一聲火車的鳴笛宣告著華埠進入了鐵路時代。如今,乳白色的火車站正對著當年放排路上的激流險灘,不知曾經(jīng)那些放排的漢子們看著鋼鐵巨龍穿山而過時會心生幾多感慨!
此時,江濱路旁的鎮(zhèn)政府廣場上正播放著動感的伴舞音樂。夏夜,每逢無雨,這里是華埠最熱鬧的地方,伴著音樂,百來號人翩翩起舞,蔚為壯觀。改革開放前,人們每天干著體力活,為溫飽而發(fā)愁,是不存在跳舞娛樂這個概念的;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解決了溫飽的人們開始在業(yè)余時間迷戀上了打牌,搓麻將;現(xiàn)在,隨著物質(zhì)生活的進一步豐富,小城的人們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健康生活,舞蹈娛樂應運而生。
沿著江濱路繼續(xù)往前走,便來到了彩虹橋。身姿優(yōu)美,光鮮靚麗的彩虹橋就像一位時間女神,一手牽著華埠老街,一手攜著華埠新區(qū)。
打小我就知道華埠是因街而聞名的。在我們老家,對于華埠的稱呼,往往是后面多了一個“街”字——華埠街。這個稱呼承載著我童年時代對華埠的所有記憶。記憶中第一次到華埠是在我四歲的時候,那時外公在解放街上的批發(fā)部當會計。爸爸媽媽帶我去華埠購物,順路去看外公。當時還小,只記得兩層樓的批發(fā)部人來人往,熙熙攘攘,非常熱鬧。人多、熱鬧,這是我對華埠最初的記憶。
年歲逐增,華埠對于我而言已不僅僅是人多、熱鬧,而是美味的食物,漂亮的新衣服。尤其是每年臘月和媽媽一起到華埠置辦年貨更是一年當中決不能落下的盛事。九歲那年春節(jié),媽媽要去華埠給我買新年衣服。由于當時車次少,公交車到我家門口時,我正在外面玩,媽媽一時找不著我,只好一個人上車去了。待我回到家,鄰居告訴我媽媽去華埠了。當時的我二話不說,立即趴在地上嗚嗚大哭起來。其時的傷心至極,至今還記憶猶新。作為開化南片區(qū)的物資集散地,華埠在一個年幼的孩子心中簡直是一個夢寐以求的世界。
上了小學高年級以后,華埠吸引我的已不是美味的食物和漂亮的新衣服了,而是興華街頭那家新華書店。現(xiàn)在看來那家書店實在是很小,不過對于當年的我來說已經(jīng)是很大了。那時的我喜歡上了看書,可是生活的小鎮(zhèn)上沒有書店,電腦還沒有出現(xiàn)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更別提網(wǎng)上買書了。于是那家小小的書店便成了我精神上的寄托。有一次,在那兒尋到一套八本裝的《紅巖》連環(huán)畫,售價21.42元,太貴,舍不得買。但是第二次去華埠時還是忍不住鉆進書店里將其抱回家。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一眨眼,二十年過去了。華埠的市容市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老街的熱鬧依舊,活力依舊。沿河的興華街,房子十分矮小、古舊,然而這里卻是引領華埠時尚潮流的地方,也是一個沉淀著人們夢想的地方。街上隨處可見的服裝店、美容店是愛美人們的夢工廠;商品琳瑯滿目的玩具店裝點著孩子們五彩斑斕的童年生活;還有那呆在街尾的新華書店更是滋潤了一代又一代渴望求知的心靈。
近年來,老街中的橫街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由政府主導,對其進行重新修建。重建后的橫街既充滿了現(xiàn)代氣息,又保留了古色古香的韻味,甚是漂亮。
與有形的街相比,一張無形的,無邊無際的街網(wǎng)正在蓬勃伸展。伴隨著我國互聯(lián)網(wǎng)技術的快速發(fā)展,網(wǎng)上購物正極大地豐富著小城居民的物質(zhì)和精神生活。
回來時,在彩虹橋上看新區(qū),燈光柔和靜謐。
2007年寒假回家,父親對我說家里在華埠新區(qū)買了兩間店面。第二年,父親就用那兩間店面干起了老本行——開了一家建材店。這時我已經(jīng)上大學,看過外面城市的繁華,已不再覺得華埠是一個大大的世界。但是我們家的店從桐村搬到華埠的過程卻使我深深地體會到華埠這座千年古鎮(zhèn)所給予我們一家前進的巨大力量:對于很多像我父親這樣文化程度不高的華埠片區(qū)的追夢者而言,地理位置優(yōu)越的華埠確實是一個可以一展他們經(jīng)商才華,實現(xiàn)自己人生夢想的大好舞臺。
如今,父親那一輩的生意人漸漸到了退休的年齡。但是,得益于國家利好的創(chuàng)業(yè)政策,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華埠街上的門店從未停止過生長的熱鬧。瞧,街角那家母嬰店的老板——一個二十幾歲的小姑娘,掌管著開化、華埠、星口等地三四家母嬰店。
七十年,彈指一揮間!小城華埠以其特有的方式感受著共和國成長的脈動。這得益于我們國家的發(fā)展,也得益于勤勞的小城居民的不懈奮斗。而我,小城的一員,生于斯,長于斯,樂于斯,而今,又教于斯。我愿用手中的粉筆,在三尺講臺上為小城培育出更多的建設者、國之棟梁,讓我們這小小的城與大大的國緊密相連,一刻也不能分割!
不覺間,又回到了新區(qū)這邊的江濱路上,此時已過九點,散步的人們已陸陸續(xù)續(xù)回家了,鎮(zhèn)政府廣場上的音樂停了,人群散了。望著如鏡子般平靜的河水和水中的倒影,不由得想起了徐志摩的《再別康橋》: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就讓勤勞智慧的人們在這祥和的天幕下安然地進入夢鄉(xiāng)吧。待到朝霞映紅了河面,看我們的追夢者又將開始嶄新的一天。
小城故事,大國步伐,一江清水永相連。你,聽到了嗎?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