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經常說投資需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這其中首要是“耐得住”。以前聽到有人說“有的人性格可能天生不適合做投資”這樣的話,曾不以為然,總覺得投資做不好只是認知不到位的原因。
再次看到芒格這段話時,就能發(fā)現自己身邊有不少朋友就是這樣,他們總是喜歡擔心,這家公司這個季度的業(yè)績這么差,會不會跌停?宏觀經濟不好,市場沒有機會了!疫情如此下去,股市沒救了!賺了一個漲停賣了,深跌一次斬倉......耐不住性子的人自然也會少讀書,更何來細致地調研和全面的分析;面對好公司,自然也很難說服自己去慢慢等待好價格出現再去買入;就是拿了好公司,一旦風吹草動,也很難堅持持有。
格雷厄姆說:“一個成功的投資者,往往具有冷靜、耐心、理性的氣質,而投機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常常會陷入焦慮、不耐煩和非理性之中。他們最大的敵人不是股票市場,而是自己。這些人或許在數學、金融和會計等方面都具有超凡的能力,但如果不能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他們自然無法從投資中獲利。”
格雷厄姆深諳股票市場的情緒風暴,以至于讓很多現代心理學家自嘆不如。他認為:真正的投資者不僅因為有能力,還因為他們特有的氣質,這個觀點不僅適合于當時,時至今日依舊適用。這些氣質特征讓投資者在行為上產生分化,投機者試圖預測價格變化并從中獲利,而投資者只尋求以合理的價格買入公司股票并長期持有等待價值花開。
在《投資的本質》和《格雷厄姆成長股投資策略》兩本書中,作者都提到了成功的價值投資者需要一種良好的“氣質”。這種氣質實質部分就是格雷厄姆說的耐心、理性。從多年的資經驗總結來看,我們認為成功的價值投資者還需要有謙卑好學和一種特殊的股東氣質。
一、耐心。
真正的投資者不會被熱情的氛圍和繁華性感的概念外表沖昏頭腦,而是等待正確的機會出現。他們更多的時候是理性拒絕,而不是盲目追隨。
發(fā)現價值需要耐心。彼得-林奇比較贊賞“翻石頭的價值投資策略”,就是投資者要善于腳踏實地地“翻石頭”,像翻石頭一樣,翻開看過千家公司,但是能夠拿到籃子里重倉的卻寥寥無幾。“翻石頭”的大量工作必然意味著異常的艱辛、常常反反復復卻又毫無成果,但這是投資者的基礎工作。愛迪生為了找到適合做燈絲的材料,曾經做了1200次試驗,失敗了1200次。別人對他說:“你已經失敗了1200次了,還要繼續(xù)嗎?”愛迪生說:“不,我沒有失敗,我已經發(fā)現有1200種材料不適合做燈絲。”投資人做的工作大多時候用的就是排除法。但為了找到少數貨真價實的好公司,期間投資人需要付出的除了體力、腦力,還需要對堅持找到好公司這一目標的耐心、意志力支持。
在回憶為格雷厄姆—紐曼公司工作時,巴菲特說他的任務就是對可能買入的股票進行分析,格雷厄姆則在大多數時候會否決他的建議。巴菲特說:“除非所有事實都對他有利,否則格雷厄姆永遠不會去購買一只股票。”從這段經歷中,巴菲特體會到,能夠說“不”是投資者最大的優(yōu)勢之一。
不要擔心說“不”。審慎評估每一個投資機會,就如同你一生中只能做出20個投資決策那樣。
巴菲特認為:如今,太多的投資者感覺他們必須去購買更多的股票(盡管它們注定平淡無奇),而不是去耐心等待少數幾家優(yōu)秀公司的出現。
為強化格雷厄姆的教誨,巴菲特經常使用打孔卡的比喻。他說:“投資者在制定投資決策的時候,就好像他有一張決策卡,這一輩子只有20次打卡的機會。每做出一個投資決策時,在他的決策卡上打一個孔,他的打卡次數便減少了一次。”如果以這種方式限制投資者的行為,就會迫使他們學會有耐心,等待真正有利的投資機會浮出水面。
價值成長和復利效應需要耐心。在建倉完成之后,要實現目標收益,需要復利效應的出現,而復利需要時間,需要耐心堅守。有很多朋友善于抄底,買的是好公司,可是往往只賺了幾個點就賣了。我們還是建議投資者不要去抓多次賺小錢的機會,抓住好公司大機會,耐心等待——耐得住寂寞,守得住繁華。筆者長期堅守福耀玻璃11年,騰訊、平安8年,生物股份、隆基股份3年都獲得了豐厚的收益,這些收益的根源是公司的價值成長。做過實業(yè)的朋友都知道,無論是研發(fā)成果兌現還是產品良率提升、團隊建設,無論哪一樣都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完成的。不見其增,但日有所長。量變的積累不易察覺,然而就是在不知不覺之中,這些公司都實現了成長、蝶變。
《格雷厄姆成長股投資策略》作者DGI基金經理馬丁先生從1998年開始投資還在主營PC電腦的蘋果公司,建倉歷程直到2002年才完成,到2013年蘋果走進移動智能時代,馬丁的投資收益已經達到了50多倍。
二、冷靜。
市場在各種理性和非理性力量的影響下,股票價格有漲有跌。當股價下跌時,他們會淡然面對,因為他們很清楚,只要公司還擁有最初吸引投資者的品質,價格遲早會反彈。因此,他們自然不會驚慌失措。
當某只股票、某個行業(yè)或是某只共同基金突然成為市場熱點時,散戶便會一擁而上。但麻煩也因此接踵而至,當每個人都自以為是,從而做出相同選擇時,也就不會有人能賺到錢了。在1999年年底《財富》雜志發(fā)表了巴菲特的一則觀點:流行“PARTY不可錯過”的想法讓眾多牛市投資者趨之若鶩。巴菲特的本意是,真正的投資者根本就不必擔心會錯過PARTY,他們擔心的是還沒有準備好參加PARTY。
如何面對市場波動是價值投資者的試金石。為了描述市場波動的瘋狂和無意識,格雷厄姆創(chuàng)建了一個“市場先生”寓言形象。巴菲特經常和伯克希爾·哈撒韋的股東們分享格雷厄姆“市場先生”的故事。想象一下:你和市場先生是一家非上市企業(yè)的合作伙伴。
每天這位市場先生都會風雨無阻、不遺余力地給出一個價格,按照這個價格,他愿意購買你持有的股份,或是把他持有的股份賣給你。你們倆有幸擁有一家穩(wěn)定的企業(yè),只不過,市場先生的報價完全不著邊際,因為市場先生的情緒不穩(wěn)定。
有的時候,他很開心,非常樂觀,而且覺得未來一片光明。在這段時間里,他會給你持有的股份報出非常高的價格。有的時候,市場先生會感到灰心喪氣,悲觀厭世。此時,他只能看到眼前的麻煩,對未來絲毫看不到一點希望,他會給你持有的股份報出非常低的價格。
市場先生情緒極度悲觀甩賣的時候,理性的投資者往往會選擇大肆買入,因為這個時候安全邊際更大,未來的投資回報率更高。在我們看來市場先生就是一個間歇性發(fā)作的瘋子,投資決策時選擇狂熱隨市場先生還是冷靜地利用市場先生,成了投資者是否足夠理性的試金石。
在這一點上,巴菲特的觀點更加直接:除非你在投資貶值50%時依舊能做到鎮(zhèn)定自若,否則,你就不應該投資股市。他還對這句話作出了補充:只要你對自己持股的企業(yè)感到滿意,就應該坦然接受其股價的下跌,因為只有在股價下跌時買入,你才能賺到更多。
價值投資者從不介意被冷落。要讓投資取得成功,投資者首先需要對企業(yè)有良好的判斷力,避免讓“市場先生”釋放的情緒漩渦影響自己的判斷。在巴菲特的成功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他始終規(guī)避股市情緒的干擾。他將這歸功于格雷厄姆和市場先生,是他們教會自己如何不被市場情緒所影響。投資者關心的重點是能否在未來獲得更多的價值,其他人的買賣和自己毫無關系。理性的投資者如果看好一家公司,他們才不會介意公司被“市場先生”扔進垃圾桶,他們更不會介意自己關于這家公司的看法會不會得到“市場先生”和各路大神的認可。
早在60多年前,格雷厄姆開始研究存在于市場中的非理性現象,并第一次讓人們認識到這位“市場先生”。然而,60多年過去了,時代的進步和公司發(fā)展很快,而人性的進化卻很慢。投資者的行為幾乎沒有發(fā)生任何明顯的變化。投資者依舊在從事各種非理性行為。愚蠢的錯誤一天又一天地重復,恐懼和貪婪依舊在市場中揮之不去。
三、理性。
成功的投資者既不會過度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相反,他們始終保持邏輯思維,理性行動。讓巴菲特感到不解的是,太多的投資者習慣于排斥最符合其最大利益的市場(比如暴跌的市場帶來的買入良機),但卻偏愛始終對他們不利的市場(比如不斷上漲的水位讓公司的股價越來越貴,優(yōu)秀的公司普遍失去投資價值和安全邊際)。他們在市場價格上漲時欣喜若狂,而在價格下跌時唉聲嘆氣。
在巴菲特看來,當所有人都開始陷入悲觀情緒時,真正的投資者會感到開心,因為他們終于等來了好機會:以打折的價格買入最優(yōu)秀的公司。他說悲觀情緒是“價格走低最常見的原因......我們就是希望在這樣的環(huán)境里開始投資,這不是因為我們是悲觀主義者,而是因為我們喜歡悲觀情緒帶來的低價買入機會。樂觀情緒才是理性買家的真正敵人。”他總是根據市場的總體情緒基調采取行動,“在別人貪婪時讓自己恐懼,而在別人恐懼時讓自己更貪婪”。
具備理性氣質的投資者,會從價值發(fā)現的角度找到投資的良機并在滿足目標收益率的時候“下重注”重倉買入。
理性的投資者不會囿于情感或固執(zhí)己見,發(fā)現真理、發(fā)現價值才是首要任務。當發(fā)現自己判斷有誤或公司成長出現趨勢性惡化苗頭的時候,果斷清倉。即使是他們曾經熱愛的行業(yè)或傾注很多心血的項目,在客觀事實和未來收益的假設無法支持未來價值實現預期的時候,他們也會進行堅決地自我否定,這是他們的紀律。當然,如果在投資中拒絕承認錯誤,你注定會失敗。
理性的投資者會避免跟隨羊群無腦行動。投資的過程其實一個尋找其他投資者疏漏或非理性決策機會的過程。2020疫情期間,優(yōu)秀的好公司在熔斷的背景下股價紛紛打折,市場恐慌之際,連巴菲特老人家都說“活久見”,此時理性的投資者需要做的就是果斷買入。我們這樣做了,當然隨后的市場對我們理性的決策也給了一個大大的獎賞。
理性的投資者不會聽信市場消息就馬上投身市場。天上不會掉餡餅,只會掉陷阱。理性的投資者會客觀看待行業(yè)和公司發(fā)展的實質進度,或是通過反復調研考察,左右驗證,最終確認公司長期(成長與否)的確定性。理性的投資者常常忽略小道消息和管理層的宣講,有些公司的短期業(yè)績發(fā)展很快,但其長期增長的可持續(xù)性值得探討;有些公司在持續(xù)分紅,背后盈利卻寥寥且負債累累;有些管理層告訴你最近公司會有大動作,隨后你高位接盤,而他們卻猛烈減持。
芒格認為:投資的核心能力,最重要的能力是保持理性的能力,情緒穩(wěn)定,面對股價波動始終保持理性。知識與對企業(yè)的估值是基礎,但前提是你能理解,你能保持理性,情緒穩(wěn)定。
但什么是理性呢?芒格進一步解釋說,理性就是實事求是。而絕大部分人看世界,是看到自己希望看到的世界,如果這樣,就像通過變形的眼鏡看這個世界,有多少知識、耐心都沒有用。因為你看到的世界就是脫節(jié)的,沒有理性的態(tài)度,其他都沒有用。
四、股東氣質。
很多人買股票,并不知道其背后的公司,或者僅僅是因為股票的名稱或者其背后的公司業(yè)務符合某種概念。其賺錢的模式就是期待買入之后來一次上漲。這種理想模式賺到的錢是哪里來的呢?它大概率就是隔壁老王的買入。而隔壁老王的虧損有可能導致一場悲劇。從這種模式中的賺到的錢在某種意義上,雖然合法,但還是沾滿了人血,充滿了傷害。如果我們認定自己是股東,就會考慮應該以公司的正當經營中獲取利潤和分紅——這是公司為社會供應產品、提供服務的回報。
實際上,股票在法律上代表的是投資者對公司所有權的權益證書。因此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部分所有權,股票的內在價值就是公司的內在價值。和未上市公司的公司股權一樣,只是股票可以在證券市場上自由交易而已。
本杰明格雷厄姆: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一部分,要把股票看作公司的部分所有權。要想在股市取得成功,首先必須正確思考:然后,必須獨立思考。顯然,樹立股東意識是正確思考的前提。
弄清楚買股票就是買公司的所有權的意義,有助于幫助投資者從入門走向高階的認知。
尤其是一般的投資者往往會把當前的每股收益看得很重,這是一種簡單的金融思維。但當他從公司所有者的角度考慮問題,把自己當做一個經營者,一個人獨自站在公司空曠的院子里思考公司所處的競爭環(huán)境和未來發(fā)展前景時,他就很容易從金融思維中跳出來,進入商業(yè)思維。
股東需要兼具金融思維和商業(yè)思維。大部分金融投資者只有金融思維,但"金融思維過分地強調收益這個因素,如此會有以下3個弊端:(1)采用正常的商業(yè)思維,買入一家公司要對資產和收益進行雙重考量,雙重考量要比單一強調收益的評估方式更加可靠。(2)與資產相比,每股收益的變化更加劇烈,這樣在股票估值時就包含了一種被夸大的不穩(wěn)定性。(3)每股收益很容易被人為操縱。投資者必須結合資產負債表期初和期末的數據,才有可能真正理解利潤表的意義。(每股收益的使用需要投資者結合公司的負債質量、成長周期、行業(yè)周期等因素綜合考量以后才具有估值參考意義。)我們在投資過程中最應該做的就是回歸常識,用正常的商業(yè)思維進行投資。以凈資產價值為出發(fā)點并堅持不變,然后再考慮其他因素"。(《格雷厄姆之道》)
同時,在有了股東思維以后,我們就會很容易接受投資者就是創(chuàng)業(yè)者的思維——投資者就是以股權投資、證券投資的形式參與社會價值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業(yè)者不同的是,我們多了一種資產配置的意義,我們的選擇權更大——將資金有選擇的配置給那些能夠持續(xù)、高效為社會創(chuàng)造正面價值的公司。
在有了股東思維以后,投資者就會更加注重公司的投資方向和發(fā)展質量,就會更加看重公司的本質和內在價值,就會把目光投向更遠大的前方,從而拋開市場的各種噪音。當然,如果你能夠長期堅持,無疑你將成為公司發(fā)展的長期獲勝者。
股東或者老板的氣質并非天生或水到渠成。說個小故事。十多年前我曾在某集團公司任職,股東安排了一表弟在筆者部門鍛煉。期間他特別喜歡打麻將,經常通宵達旦,結果第二天上班總是無精打采甚至睡覺。我曾語重心長地和他談過一次,他說自己就是過度一段時間,其父已經安排他去管理家族的一個小廠,自己做老板就不會這樣了。在他離開后一年左右,當我再次聽同事談到他時,因為打牌把廠子已經搞到了關門,他也被趕出了家門。
五、謙卑、好學。
謙卑可以讓我們在自己能力圈范圍內做最保守的決策。馬克·吐溫曾說過,讓我們陷入困境的不是無知,而是堅信已知的謬論。謙卑意味著對世界的敬畏。在某種意義上說,世界的發(fā)展是由我們未知的方面決定的。科技發(fā)展到今天,我們看到的世界,僅僅是整個世界的5%。這和1000年前人類不知道有空氣,不知道有電場、磁場,不認識元素,以為天圓地方相比,我們的未知世界還要大得多,多到難以想象。
我們常說失敗是成功之母,因為失敗讓我們進一步了解了這個世界。還有一句話我們須要銘記:“成功乃失敗之母”,自信的人類往往喜歡用固有的知識、經驗去判斷這個世界,刻舟求劍。人們經歷的成功越多,就越會將其歸功于自己的能力,而將其中的運氣成分忽略不見。這就使得他們自信過度,而過度自信往往會導致頭腦膨脹,心智狂妄,對市場、對世界、甚至對知識和常識充滿輕視甚至蔑視,失敗虧損隨著接踵而至的結局當然不可避免。
記得馮柳在一次分享中也特別告誡投資者,這個市場最不缺的就是聰明,個人力量在巨復雜體系面前是微不足道的,要棄智,要謙卑,用常識、信仰以及運氣去面對。
為了能夠順應時代和技術的發(fā)展,我們需要對市場保持敬畏、對宇宙保持敬畏,督促自我不斷地學習,以更好的認清自我、認清世界。
成功的投資大多發(fā)生在自己的能力圈范圍內。巴菲特通過自己五十年的實踐告訴我們:投資人可以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真正建立起自己的能力圈。巴菲特說的“努力”核心就是學習。
芒格的事業(yè)合伙人李錄先生曾說過,真正驅動投資回報復合增長的,是投資者的知識和思考力的增長。每一位成功的投資者都奉行終身學習,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閱讀、不停地思考未來。年近九十高齡的巴菲特每天會按時起床,花大量的時間閱讀各種新聞、財報和書籍。他的辦公室沒有電腦,沒有智能手機,只有身后書架上的書籍和一桌子攤開的新聞報紙。閱讀成就了巴菲特的人生和財富。他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評價說:我這輩子遇到的來自各行各業(yè)的聰明人,沒有一個不每天閱讀的——沒有,一個都沒有。而沃倫讀書之多,可能會讓你感到吃驚,他是一個長了兩條腿的書架。而芒格也同樣是一個熱愛學習的典范。李錄先生曾多次約見芒格,在到約談的時間之前,芒格先生總是在閱讀報紙。逆向投資大師鄧普頓出門總是帶著研報,以便在飛行中或飛機延誤時閱讀。
前天和一位領導聊天時,他問我目前工作最大的壓力是什么,我說是學習。未知的世界太大,科學每天都在發(fā)生著進步。如果不學習、不研究就會遭遇盲人摸象的困境。特別是剛做一級市場投資的時候,有好多項目都是看起來很自己覺得很美。自己覺得項目美,是因為一開始對其所在的行業(yè)不了解。當我們深入研究之后才發(fā)現,該項目所擁有的技術在其所在行業(yè)早已成熟,只是當時國內還未普及。
投資人需要好學,但不是好奇。有好奇心很重要,但如果只有好奇心就容易走馬觀花、挑肥揀瘦,不專注就無法完成知識的積累;眼見不一定為實,看不到本質就容易被表象麻痹、欺騙。
投資要求的好學大致有以下幾種:
。1)聚焦、專注,穿透學習。寧鉆一口井,不挖十個坑。投資者需要在自己熟悉或感興趣的領域,做持續(xù)的學習和觀察,了解技術,了解市場,了解趨勢,了解邏輯。行業(yè)專家的身份有助于發(fā)現行業(yè)趨勢,培養(yǎng)專業(yè)思維。
芒格家族資產的管理人李錄先生在分享中曾提到,交易不要跟風,研究也不要跟風。他說,因為每個人的能力圈都不太一樣。每一個價值投資者的投資組合都不太一樣。你不需要跟別人多交流。別人的股票和機會是別人的事,與你無關,你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我們也常說別人的女朋友漂亮是別人的事,和你沒關系。寧挖一口井,不挖十個坑。跟風,看別人的研究自己也去湊個熱鬧,就會讓自己陷入不斷挖坑的循環(huán),不斷地在新地方挖坑,你是很難挖出水的。李錄進一步提到,真正懂一個行業(yè),弄清楚一家公司,通常需要很多年。但“持續(xù)精進研究”的好處就在于,知識會不斷積累和超越,當知識和投資同步實現增長的時候,你會體會到知識邏輯印證的快樂,同時這種正向循環(huán)反饋也讓知識產生了累積的復利增長。所以他說用這種方式做投資時間越長,結果會越好。
。2)多渠道、全方位、系統(tǒng)學習、思考。包括從實踐中學習,從市場中學習,從生活中學習,具體到一個行業(yè)還要盡可能地從上下游供需方學習。在日常實踐中,對行業(yè)進行多維度的觀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方法。比如,一個行業(yè)上下游會有很多鏈條,當行業(yè)景氣發(fā)生變化的時候,上下游會產生怎樣的反應,首先反應的是哪個環(huán)節(jié)?行業(yè)友商又會有怎樣的反應?在書面上做了如此推演之后,就可以到實踐中去查找數據、走訪觀察印證。比如我們之前對光伏行業(yè)龍頭隆基股份的海外市場進行觀察的時候,就特地跑到了另外一家海外組件龍頭公司拜訪,在拜訪中我們聽到了相同的邏輯:北美和歐洲正在將退役火電替換為光伏,這堅定了我們繼續(xù)持有隆基的信心。在汽車零部件領域,福耀玻璃進行上下游一體化為公司的成本控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當蘋果供應商立訊精密也在做類似垂直整合的動作時我們在瞬間明白了公司持續(xù)獲得較高ROE的原因。
。3)正確的學習、過濾性、批判性的學習。每日更新的經濟數據和特定的公司業(yè)務和股價之間的關聯很難說清楚。宏觀數據展示的是過去,股價反應的卻是未來。用過去的宏觀信息指導微觀公司的未來,很可能走進死胡同。最近東吳證券分析師陳李曾反思券商策略分析時指出,大勢研判讓整個策略分析變得無的放矢,找了一個大家根本不看的靶子去拼命攻擊。與其這樣還不如專注行業(yè)和公司的學習和研究。
同時,我們每天打開交易和財經軟件,撲面而來的信息很多帶有目的性和偏見。在信息工具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只要專注一點點,投資者都不會錯過重大信息,關鍵是我們如何甄別真正重要和本質的信息。這個時候,投資者需要一個垃圾探測器和過濾器,將垃圾信息和錯誤的信息進行分類和刪除?偠灾,我們要學會學習正確的東西。
(4)用格柵思維勾稽思考、學習。為了讓大家能夠正確地學習,芒格強調投資者要有“格柵思維”,多學科思維,這并不是要大家成為多個學科專家,而是要具備多個學科的思維方式和重要理論思想。他說,過于“專家”的思維要不得,“對于拿著錘子的人來說,全世界都是釘子”“將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聯系起來建立融會貫通的格柵才是最佳決策模式,也可以理解為用不同學科的思維模式思考同一個投資問題如果能得出相同的結論,這樣的投資決策更正確。”
在技術的世界中,比如在電動汽車領域,有N種電池解決方案,包括氫燃料,任何一種技術路徑似乎都有不斷進步、降本的可能性,誰將會成為終將選擇?市場的爭論會讓投資者擔心、糾結、遲疑。但當我們學習了消費者的需求理論之后,就會發(fā)現,市場首先看的不是成本,而是安全。在電動商用車領域,由于用戶是把車輛當做生產工具,所以投入成本效益成了頭等大事。在走訪一眾新生代電動商用車團隊之后,我們發(fā)現如果你沒有傳統(tǒng)金融手段的支持,僅僅靠技術很難滿足個體運輸司機的需求。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很多問題本身都不是問題,你深陷糾結其中沒有用,你必須跳出來思考,勾稽思考,站在用戶的角度或者用馬斯克的第一性原理來思考。
《三體》世界中,螞蟻中的哲學家和火雞世界中的哲學家似乎都很厲害,但在人類看來又那么可笑?墒牵谟钪嬷,人類發(fā)現的所謂偉大的發(fā)現和總結會不會讓宇宙中的上帝發(fā)笑呢?答案是一定的。為了避免狹隘和弱智,建議投資者經常可以做一個冥想,想像自己站在上帝的視角,全方位掃描,向前穿越10年、20年,然后回頭看看待自己所關心的事物,競爭格局將如何演變,時代將如何變遷。
除了以上,樂觀和懂得如何面對失敗也很重要,但本文沒有單獨強調,主要是因為樂觀的人太多,而且失敗最多的人都是因為過度自信過度樂觀。如何面對失敗一樣需要理性作為基礎,否則就會陷入自我防御式的阿Q精神勝利境況。
真正的成功投資者不僅因為有能力,還因為他們特有的氣質。好在“耐心、冷靜、理性、股東意識、謙卑好學”并非天生,都是可以后天訓練形成,所以你我都有機會通過學習、訓練養(yǎng)成。這個過程我們自稱為修心修身。以前我們一直強調投資是認知的變現,強調能力,本文目的在于提示我們在持續(xù)精進、不斷學習“知識”的同時,還要修煉自身的性格特質。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