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照亮未來讀后感(一)
理想在彼岸,我們遙望著,奮力擺渡。如果沒有理想主義之風帆,教育之舟如何遠航?
有那么一個歷史時期,教育家燦若星海,在戰(zhàn)亂與苦難的底色之上,理想之花爭相綻放在最美的地方——校園,絢爛而高貴。合上書頁,耳邊回想著一個世紀過去依然響亮的聲音,感受著理想主義的詩意和溫度。
本書收錄了民國時期八位教育家部分經(jīng)典演講辭和文章,那些教育大師們,也許他們的教育思想不盡相同,然而相同的是他們對教育理想的執(zhí)著追尋,對人的精神與價值的不懈求索。
蔡元培,他指出健全的人格分為體育、智育、德育、美育,主張美育于人生有重大意義,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號,認為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還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精神,他的教育思想和實踐對現(xiàn)代教育體系建構(gòu)產(chǎn)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胡適,一生堅持民主教育思想,主張以兒童為中心,注重科學實證,在當時充滿專制色彩的社會中,他艱難而又孤獨的堅持無疑是愚昧空氣中的縷縷清風。“我們今日必須堅決的信仰:五千萬失學兒童的救濟比五千架飛機的功效至少要大五萬倍”,這是那個時代的異響,更是閃耀著理想主義光芒的吶喊——國要強,國民教育是根本。
張伯苓,先后創(chuàng)辦南開中學堂、南開大學、南開女中、南開小學和重慶南開中學,以“公”“能”為南開校訓。“惟其允公,才能高瞻遠矚,正己教人,發(fā)揚集體的愛國思想,消滅自私的本位主義”,張先生所言之“大公”,正是現(xiàn)代社會所追尋的理想和目標,在孩子心中埋下“允公”的種子何其可貴!“南開學校的教育目的,就在于培養(yǎng)有現(xiàn)代化才能的學生,不僅要求具備現(xiàn)代化的理論才能,而且要具有實際工作的能力”,樸實的語言闡釋了學校培養(yǎng)學生“能”之目標。張伯苓一生不遺余力地提倡體育,尤其可貴的是注重體育教育的普及,如今的“全民健身”、“陽光體育”,正是他遙望的理想。張先生竭力提倡各種課外活動,學術(shù)研究、講演、出版、新劇、音樂研究會、體育、社團,多么活潑多彩的教育情境,百年前的聲音依然鮮活。讀這一章,尤喜張先生在1944年為學校四十周年紀念日之特刊所寫的《四十年南開學校之回顧》。
金亨頤,致力于探索師范學校的辦學,提出“訓育之第一要義,須將教師本位之原狀,改為學生本位”,要求教師必須有“高尚之品性”。
晏陽初,世界平民教育運動與鄉(xiāng)村改造運動的倡導者,提出了“學校式教育”、“家庭式教育”、“社會式教育”的平民教育三大方式。
陶行知,其“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三個教育理論核心觀點,可以說是中國現(xiàn)代教育變革與發(fā)展不竭的源泉。
陳鶴琴,中國第一所實驗幼稚園——鼓樓幼兒園的創(chuàng)辦者,創(chuàng)立了中國化的幼兒教育和幼兒師范教育完整體系,提出“活教育”思想,強調(diào)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和在活動中的直接經(jīng)驗的獲取。其《誰是成功的教師》一文中,提出了幾種評量教師品格的量表,并且引入、分析了美國當時最新的教師自我評量的量表。
葉圣陶,我國語文學科建設的先驅(qū),執(zhí)筆撰寫了我國第一部初中語文課程標準《初級中學國語課程綱要》,編輯出版了一系列中小學國語課本,為我國現(xiàn)代語文教材建設奠定了堅實基礎。他提出的“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的樸實的教學觀,經(jīng)過時間的過濾,更顯其價值。
教育大師們滿懷熱忱地鋪設著現(xiàn)代教育之路,讓人全然忘了校門外彌漫的硝煙,本書導言中寫到,“百年暌隔,歸來時我們不覺有一點生分,卻似故人相見親切而溫馨”,穿越時空,聆聽一個世紀前不見纖塵的最為純真的呼喚,親切是因為相識,先輩們對教育理想的仰望和踐行啟蒙了中國現(xiàn)代教育。
教育照亮未來讀后感(二)
文/楊承毅
最近,閱讀了高港區(qū)教育局教師發(fā)展中心推薦書——《教育照亮未來——民國八大教育家經(jīng)典文選》(楊斌編),里面收錄了民國時期的許多教育大家的膾炙人口的教育名篇。蔡元培、葉圣陶、張伯苓、陶行知、陳鶴琴,教育名家的如椽大筆寫下的永恒的教育文字,在今天讀來,依然覺得如春風拂面,充滿了對人性的思考和對人生成長的不懈探索。
經(jīng)頤亨先生寫道:教育不宜求速效。這是對當下教育的當頭棒喝,令人有猛醒之感。先生說:“教育為根,社會為葉。”教育是一種在人生的根系上下功夫的事業(yè),豈可以求速見之效?然而,君不見,有多少的教育中人,計較于立竿見影,計較于一得一失,用工程學、用工藝學的方式經(jīng)營所謂的教育。教育由此充滿了功利,充滿了浮夸。
陶行知先生寫道:學校以生活為中心。是啊,學校不是名利場,學校不是咖啡館,學校是讓學生來學習如何生活做人的。生活中的一切,都有可能成為教育的素材,我們教育孩子,就應從生活中汲取靈感與素材,讓孩子在生活中學會成長,然后,我們要還給生活一個活生生的孩子。
蔡元培先生寫道:美育是自由的、美育是進步的、美育是普及的。在今天看來,我們離美育的教育思想還很遙遠。先生的美育思想,直指人的審美境界和人格境界,反觀我們今天所謂的美育,只不過是教育了孩子一些技術(shù)而已,這一些技術(shù)非但沒有讓人孩子獲得生活的價值,反而使他失去了審美的信心與興趣。
胡適先生寫道:我們絕對地反對小學校讀經(jīng)。今天的教師自己都沒有接受過讀經(jīng)教育,如何教育孩子讀經(jīng)?在今天的教育界,的確有一批“販賣古董”的人,他們從經(jīng)里面選一點東西,便到處炫耀。不妨用胡適之先生的話問問他:“你自己都沒有接受過讀經(jīng)教育,如何教育孩子讀經(jīng)?”看他如何作答?
張伯苓先生寫道:中國人所最缺者為體育。試看今日之神州,竟有幾所學校重視體育,竟有幾位教育者重視體育,竟有幾位家長支持體育?輕視體育,輕視公正陽光的體育精神,輕視群眾體育,輕視體育作為一種生活方式。如此的教育對于人的成長究竟有何用?
晏陽初先生寫道:最切合實際之教育為農(nóng)民教育。先生一生為平民教育吶喊,實在是教育的良心。()教育本是一顆良心。然而,君不見,平民教育今日何在?精英教育、貴族教育大行其道,實在是拜金的幽靈在校園里產(chǎn)下的怪胎。何日教育有良心,且看農(nóng)民子弟教育。
教育,我們目光在遠方,在未來。教育,我們的腳步在當下,在現(xiàn)在。然而,教育,我們的靈魂又在哪里?在這些分明已經(jīng)過去的文字里。
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因為學生的個體差異,而對學生有所偏見,我們要對學生一視同仁,從實際出發(fā),關(guān)心孩子的點點滴滴,特別是對待差生,我們要從心靈上去感化他們,針對孩子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要及時做好反饋;同時,發(fā)動全班同學,互相幫助,互相學習,同學之間不能互相嘲笑、譏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為學生打造一個良好的學習氛圍。
作為教育者,我們都在不停地追尋著,在追尋中我們跨進了新世紀。在新世紀中我們呼喚,呼喚著能托起明天的太陽的新教育,一種真正的教育。這種教育,不管是在城市還是農(nóng)村,能讓所有的孩子享受同樣的教育,享受同樣的關(guān)愛。
來源:網(wǎng)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chǎn)生版權(quán)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