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冊教學內容: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內容: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100以內加、減法筆算,表內乘法,初步認識角,從不同的方向觀察物體, 進一步認識時間,數學廣角,數學實踐活動等。
本冊的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l厘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 =100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計物體長度的意識。
2、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計算方法,能夠正確地進行計算。初步掌握100以內筆算加、減法的估算方法,體會估算方法的多樣性。
3.知道乘法的含義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稱,熟記全部乘法口訣,熟練地口算兩個一位數相乘。
4.初步認識線段,會量整厘米線段的長度;初步認識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三角板判斷一個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學會畫線段、角和直角。
5.能辨認從不同位置觀察到的簡單物體的形狀。
6.進一步認識鐘表,了解鐘表內一大格表示的時間意義。
7.通過觀察、猜測、實驗等活動,找出最簡單的事物的排列數和組合數,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觀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順序地、全面地思考問題的意識。
8.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9.養(yǎng)成認真作業(yè)、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10.通過實踐活動,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
本冊重點:
1.100以內的加減法筆算。
2.表內乘法。
本冊難點:
1.進位加、退位減法的計算方法。
2.理解乘法的含義。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單元教材分析:
1.結合生活實際,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
2.培養(yǎng)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學的估測和測量的能力。
單元學情分析:
學會用實物測量,并體會測量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同情況。在測量活動中體會建立度量單位的重要性。教學注重呈現(xiàn)知識的形成過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來獲取知識。因此,在讓學生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時,安排了大量的實踐活動,使學生通過量一量、說一說、細想一想等活動感受到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及其對生活的重要意義。
第一單元 長度單位
一、單元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5.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二、單元教學重點
1.在活動中,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2.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
三、單元教學難點
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五、單元課 時
4課時
第一課時 認識厘米
一、教學目標
1.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讓學生在具體活動中用身體作計量單位去測量同一長度,來經歷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3.認識尺子并知道尺子的作用,能用尺子進行正確地測量物體。(限整厘米)
4.讓學生通過看一看,比一比,量一量等實踐活動了解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
二、教學重點
認識厘米,建立1厘米的長度概念。
三、教學難點
用學生尺量物體的長度。
四、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米尺。
五、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激發(fā)興趣
談話:古時候人們是怎樣測量物體的長度呢?學生發(fā)揮想象,各抒己見。
[設計意圖]:從學生身邊的熟悉的事物引入,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
(二)組織活動,體驗統(tǒng)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數學
組織學生用身體作標準量同一長度。
1.教師先明確活動的方法。
2.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3.全班交流匯報。
得出:因為每個人的手不同,所以量的結果不同。因此,有必要用一個統(tǒng)一的長度來測量物體。
(三)認識尺子
1.為了準確、方便地表示物體的長度,人們發(fā)明了帶有刻度的尺子 。
2.介紹認識尺子。
為了便于交流,尺子上的刻度作了統(tǒng)一規(guī)定。要知道物體的長度,可以用尺來量。
[設計意圖]:介紹認識尺子提高學生的知識面,為下面的學習作準備。
(四)操作活動,建立表象
1.認識厘米。投影出示厘米尺,師生一起觀察厘米尺子:在尺子
用不同的顏色標出1厘米的長度,說明前面正方體的一邊正好是1厘米。讓學生量圖釘的長度。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師:“請小朋友拿出自己的尺子,量一量圖釘大約有多少長。”學生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交流得出一個圖釘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長。
2.教師明確量的正確方法:圖釘的一端對準尺子的0刻度,在看另一端對著幾。請小朋友量一量自己的手指,看哪個手指的寬大約是1厘米?學生活動,同桌交流。鞏固1厘米的表象。請小朋友用手勢比劃1厘米的長度。閉上眼睛想1厘米的長度等。
3.想想在自己的周圍,生活中有哪些事物也是大約1厘米長的?讓學生去找大約1厘米長的物體。幫助學生形成1厘米的鮮明表象。
2.用厘米量
我們已經知道了量的方法,也對1厘米有了初步的表象,下面我們就來量一量物體的長度。請小朋友用手中的尺子量一量老師為你們準備的紙條。注意測量的方法要正確。學生測量紙條。教師巡視,加強個別指導。交流反饋。教師再次強調測量的正確方法。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具體的操作活動中,有助于幫助學生建立1厘米的表象,親身經歷學習數學知識。
(五)鞏固深化,實踐應用
1.請學生隨意拿出自己的一枝鉛筆,量一量你的鉛筆有多長。量好后同桌交流檢查。
2.4人小組合作,每人分別量出3厘米、5厘米、7厘米、10厘米……給大家看。教師個別指導。
3.學生自己選擇身邊的物品量一量,如一枝新鉛筆的長,數學本子的長,橡皮的長等。
[設計意圖]: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進一步鞏固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建立1厘米的表象。
四、鞏固練習
1.完成教材第4頁的做一做。
2.完成練習一的第1、2題。
五、課堂總結
1.師:這節(jié)課你有什么收獲?
2.小結:通過這節(jié)課學習,我們懂得了測量物體的長度必須用統(tǒng)一的長度單位,還認識了1厘米的長度,并會用手上的尺子測量身邊物體的長度。
六、板書設計
統(tǒng)一長度單位 認識厘米
測量時,標準不同,結果就不同—統(tǒng)一長度單位厘米cm
七、課后反思
第二課時 認識米
一、教學目標
1.初步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概念;
2.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知道1米=100厘米;
3.能合作測量出整米長度的物體;
4.培養(yǎng)合作能力和動手操作能力。
二、教學重點
掌握1米的實際長度。
三、教學難點
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
四、教具準備
1米的直尺、折尺、卷尺,紙條。學生每人1根較長的繩子,1米的卷尺,刻度尺。
五、教學過程
(一)復習用厘米量物體
1.提問:昨天學過的長度單位是什么?量物體長度用什么工具?
2.用兩個手指比一比1厘米有多長?2厘米呢?10厘米呢?
3.用刻度尺量文具盒的長度。請你演示,并說出注意事項。
(二)認識米,用米量
情景設置:你量得不錯,那么你能量一量黑板有多長呢?瞧!這樣用刻度尺量太不方便了,也不容易得出結果。那么該怎么辦呢?(用更長的尺子量)用這把尺子試一試看,這是一把米尺。(板書:“米”)。在量比較長的物體或者距離,例如操場東邊到西邊有多遠,教室有多長,通常都是用比厘米更大的長度單位“米”。
1.感知米的實際長度。觀察這把米尺,它的每兩個刻度之間是多長?(10厘米,也就是說米尺以10厘米為單位)。觀察自己的1米卷尺,看看和教師米尺的刻度是不是一樣的?那么1米到底有多長呢?用直尺在黑板上畫1米長的線段。用直尺比一比從地面到講臺的什么地方的高度是1米。兩只手臂展開,用卷尺量一量看到什么地方是1米。兩個人互相量一量身高,從地面到身體什么部分是1米。用米尺量1米長的繩子。(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以小組為單位在講臺上量出2米長、3米長的繩子給大家看一看。
2.厘米、米之間的關系
那么今天我們學習的米和昨天學習的厘米之間有什么關系呢?這條是1米長的繩子,請你用以厘米為單位的刻度尺量一量,看看它有多少厘米?小結:1米也就是100厘米。(板書:1米=100厘米)
3.用卷尺量較長的物體或距離。出示卷尺。介紹:這是在測量比較長的距離時用的卷尺。它可以量很長的物體和距離。用卷尺量物體的方法:在用卷尺量物體的長度時,一定要從物體的。一頭開始,拿住卷尺一端,對齊要量物體的另一端,卷尺要放平拉直,再看另一端在尺子的什么刻度上,這樣才能量出準確的長度。
三、鞏固練習
1.量一量,填一填(教材練習一第3題)。
2.估一估(教材練習一第4題)。
3.介紹卷尺和皮尺,(完成教材練習一第5題)。
四、全課小結
這節(jié)課你學到了什么?認識了新的長度單位米。
六、板書設計
認識米
量比較長的物體,通常用“米”作單位。米可以用“m”表示。
1米=100厘米
七、課后反思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