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亞米契斯《愛的教育》讀后感
亞米契斯《愛的教育》讀后感
做為家長,一直以來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糾結,迷茫。孩子的成長不能重來,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課堂,也是終身課堂,做為父母也要重新學習,重塑自己。
《愛的教育》, 以最樸實的語言, 講述著最平凡的生活, 但卻是最真實感人的。本書采用日記體的形式,以孩子的口吻, 孩子的筆觸, 孩子的眼光來寫孩子的生活和思想, 更貼近孩子的內心世界, 也更能被孩子們接受。它講述了100個與孩子有關的故事, 亞米契斯將“愛的教育”巧妙地融入了這些故事, 讓孩子在緩緩流淌的“愛”的旋律中, 譜出單純的、美好的、永恒的“愛”的組曲, 以無形幻化為有形培養(yǎng)孩子的道德情操。《愛的教育》以一個孩子的口吻告訴我們:從熱愛祖國、熱愛同胞到同情弱小、樂于助人、尊師愛生, 體貼父母等人類美好的精神, 從對父母的愛、對教師的愛、對同學的愛到學會自尊自愛自強,書中還洋溢著對生活和對大自然的熱愛, 充滿著樂觀向上的精神,
我們應當以此來教育孩子, 讓他們心中充滿愛與陽光,雖然現(xiàn)實社會是殘酷的, 但我們仍應以感恩的心、溫暖的愛來面對現(xiàn)實的種種, 心中充滿著愛, 看到的就是積極向上的,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有利的, 當然也要教會他們如何面對生活中的困難與挫折,孩子們在未來生活中會遇到種種挫折,要讓他們學會用心中的愛與寬容來化解這些生活帶給他們的考驗。
家庭教育的成功, 會讓孩子擁有一顆純真質樸、樂于助人的美好心靈, 他們會向我們展示一個溫馨動人的世界, 家長的教育要正面、真誠、平等。《愛的教育》中通過安利柯的日記我們看到了安利柯的父親在安利柯犯錯誤時及時糾正,與他平等的交談, 而安利柯的進步也讓我們看到真誠關心著每一個人, 從他人身上學習長處, 讓我們深切體會到愛的教育是要正面真誠的表達情感, 讓孩子們真正在愛中懂得珍惜和感恩。
對孩子來說,父母給予的刻骨銘心的愛,往往是“潤物細無聲”的。如果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德高尚,自己就不要做不道德的事;如果希望孩子講禮貌,你自己就必須講文明禮貌;如果希望孩子守秩序,守規(guī)則,你自己就不能闖紅燈。
《愛的教育》說著最平凡卻又最能打動人的情感,讓我們覺得生活本就該如此。 “心中有愛才能發(fā)現(xiàn)愛。”
第二篇:愛的教育讀后感(亞米契斯)
《愛的教育》讀后感
——dyj
自人類擁有智慧之際,就展開了關于教育的討論,什么樣的教育才是成功的教育?這一直是個百家爭鳴的問題,但有一點是可以達成共識的,有意義的、積極向上的、能夠使人有所啟發(fā)的教育,就是正能量的教育。
《愛的教育》一書,作為小學生推薦閱讀書目,作者也在序中寫到,謹以此書獻給九歲至十三歲的小學生們。但它也適合所有成年人,關于教育,本該是全人類,全社會,各個階層,各個年齡段共同探討的問題。
大家閱讀譯林出版社出版的版本,書籍由夏丏尊先生翻譯,內含孟德格查所作《續(xù)愛的教育》。兩個部分合在一起并無突兀之感,反倒能讓人覺得故事完整度得到了加強,內容得到了豐富。
《愛的教育》又稱《心》,原著《cuore》在意大利語里譯為心,個人覺得光看題目就可見整本書的中心思想,只有用心的教育,才能和孩子達到共鳴,才能使孩子更樂于接受。本書是由小學生的日記、父母對其進行教育的話語以及課堂上的每月例話三個部分構成。
日記記載的時間是從當年十月至次年七月,十個月的日
記內容,反應了小說主人公安利柯善良、真實、略顯淘氣卻又富于同情心、上進心的品格。安利柯只是一個三年級的學生,氣質是先天的,然而性格卻是后天慢慢塑造形成的。任憑再乖巧的孩子,我們都不應該忽略他(她)作為孩子的特性——好奇心強,調皮,是非觀念模糊。
因此,作為孩子的長輩,尤其是父母,就應該對孩子進行教育,何謂“愛的教育”?不是用簡單粗暴的打罵,也不是直截了當的命令式。用孩子可以理解的話語,用打比方的方式,給孩子一定的領悟思考空間,從而使孩子在明白道理的同時也不至于受到心靈的傷害。
石匠”的面便開始擦椅子,在父親給安利柯的話中這樣說道:“安利柯啊,他身上有著勞動的痕跡,你不要把這事忘了!你如果在朋友面前拭椅子,無疑是罵他為什么把這弄臟了?你應該愛“小石匠”,一則他是你的同學,二則,他是個勞動者的兒子!”
在我們看來,這只是很小的一件事情,但安利柯的父親以小見到,不僅將道理呈現(xiàn)給了安利柯,還讓他明白了,世界上的職業(yè)是不分高低貴賤的,能做出好鞋的鞋匠,比起無能的律師地位要高。比起很多高高在上,碌碌無為的人,勞動者是高尚的,他們所流的汗是無比珍貴的,他們的付出是
值得人們去尊重的!
關于這樣的例子,本書中比比皆是,相信每一個人讀后都能受到啟發(fā),這樣的教育才能深入人心,遠比粗暴簡單的教育來得好。筆者認為此書很適合大人和小孩一起閱讀,因為夏丏尊先生生活的年代,大多白話和文言有些夾雜,再加上各種歷史背景的問題,小孩自己閱讀可能會有一定困難,如果家庭有條件,將這本書上每一段的內容分別作為一次討論話題,一起進行討論,相信會使家庭的每一個成員受益匪淺。
現(xiàn)代科技發(fā)展迅速,硬實力不斷提升,軟實力卻遲遲不書籍上,《愛的教育》不僅告訴我們人本身應該存在的狀態(tài)是何,更表現(xiàn)出一種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理念,思想觀念,愛國愛家愛自己!
在此想借用夏丏尊先生的一句話:“學校教育到了現(xiàn)在,真空虛極了。單從外形的制度上、方法上,走馬燈似的更變迎合,而于教育的生命的某物,從未聞有人培養(yǎng)顧及”。中國教育發(fā)展至此,問題一直難以解決,但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都秉承著“愛的教育”之方法論,人生觀,用愛,用心,全社會團結一致,定能有所進步!
第三篇:亞米契斯《愛的教育》讀后感
亞米契斯《愛的教育》讀后感
自從學校發(fā)下來這本書,我就對這本書進行了思考,愛的教育,這種書在我腦海里無非就是寫幾個故事,那種十分感人的故事,讓我們知道愛的重要性,如此枯燥的書,我拿到就扔在一邊。某天我無意間拿起書開始看,發(fā)現(xiàn)這與我腦海中對它的想法截然相反。他并不是數個獨立的故事,而是以一個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來透視日常生活中的學校和家庭關系,老師和學生的關系以及父母,兄弟姐妹間的愛。
每個故事都讓我有所感觸,如安利柯的母親看到新聞上所記載的互不相識的窮婦人,便決定去給人家贈送布料,當聽聞了這戶人家的悲慘經歷后,內心十分悲傷,為他們感到由衷的同情,并將自己身上的錢全部給了他們,毫不猶豫。這令我感到溫馨,一種陌生人之間的愛。
又例如十月的二十九日——少年愛國者的故事。文中講到一個被父母賣到戲法班的少年,經受不住那里的折磨,便向意大利領事館發(fā)出了求救,幸運的是他的到了幫助,成功乘上了意大利熱那亞的輪船,船上的三個旅客與他搭訕,他用意大利語中夾雜法蘭西語和西班牙語的亂雜的言語,把自己的經歷敘說了一遍,那三人見其可憐,便給了他些許錢財,此時又有大批婦人過來,也給了少年一些錢財。少年起初拿到錢財十分高興,認為它可以給父母買一份禮物,但當那些給他錢的人開始侮辱他的國家,一個說意大利的旅館不好,一個攻擊火車,后來還說意大利的官吏不識字。:“愚笨的國民”“下等的國民”“強盜”,當他聽到這里的時候,他忍不住了,他將這些人給他的銀幣和銅幣扔在了他們的頭上和肩上,他是如此的憤怒,大吼道:“拿回去,我不要那說我國壞話的人的東西!”這種愛,不是那種小愛,而是那種偉大的愛,為了國家的榮譽,可以不顧自身,崇高的愛。看完這篇文章后我對他感到十分欽佩,他的名字沒有被寫出,但這不重要,他的這種對國家的愛將被我銘記!
愛,這個說出口十分的簡單,但你是用心去說的么?身邊的愛如同身邊美麗的風景,都十分美麗,就待你去發(fā)現(xiàn),待你發(fā)現(xiàn)之后,你會發(fā)現(xiàn)這個世界是多么的美好!
請大家都奉獻一點愛,不求偉大的愛,但只要你們付出了,那么我有理由相信,這個世界將會變得美好!
第四篇:最近,我讀了意大利著名兒童作家亞米契斯的代表作《愛的教育》
最近,我讀了意大利著名兒童作家亞米契斯的代表作《愛的教育》。
《愛的教育》文字雖然簡單樸實,所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沒有跌巖起伏的情節(jié),沒有引人入勝的懸念,但是,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會讓人感受動不已。它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一部著作,被列為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建議閱讀書目。
書中主要以一個三年級小學生恩里科在一個學年里的記事,構成了這部作品的主要內容,期間穿插著老師每個月給學生講述的一則則美好真實的“每月故事”,一個小學生的世界活潑的呈現(xiàn)在了我們的面前。作者通過一件件平凡、細微的事情,娓娓地記述了師生之情、父子之愛、朋友之誼,表現(xiàn)了人性的善良和純潔,謳歌愛祖國、愛社會的精神,由于它洋溢著博大的人道精神和溫馨的人性之美,讓我感到平凡中的崇高,讀完全書后,我激動的心情久久難以平息。作為一個把自己的文學故事同現(xiàn)實生活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作家,作者亞米契斯并沒有注意到,意大利在一八0七年實現(xiàn)了民族的統(tǒng)一后,人民大眾的處境并沒有得到改善,建立文明現(xiàn)代的民主社會的理想還有待于實現(xiàn)。不過,他認為,借助學校教育,借助博愛諒解的精神,可以進行變革。他特別重視學校教育,因為學校擔負著培養(yǎng)社會新一代成員的使命,這也正是亞米契斯對《愛的教育》傾注了巨大心血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淵源。《愛的教育》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映照出亞米契斯對社會現(xiàn)實和人際關系的省視,反映了他思想、道德的取向:
一、以教育為主題的美麗、可愛又動人的故事,應該很多,發(fā)生在你我大家的身上,大家都在從事教育工作,而且是最基層的教育工作人員,所接觸到、感受到的故事應該最多,也最深刻,只是大家都沒有把他記錄下來而已,如果有機會加以整理,如同本書一樣,一定叫好又叫座的一本好書。
二、我們不要過分執(zhí)著一個觀念、一種行為模式、一種習慣,而要常求突破,要從不同角度,正、反方面整體思考來解決問題。我們應該養(yǎng)成反省思考的習慣,對任何事都要下困思勉型的功夫,才不至于被外界所困惑。
三、看過的書頗多,很少再回味一遍,重新再來,事實上偶而重新品味一番,個中滋味又當從何說起?只能意會不能言傳。我們經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只顧往前沖,忽略了反省與自覺的功夫,也常常在不知不覺當中,忽略了別人的感受。
愛自己的親人是應該的,也是容易的,但如果一個人只懂得愛自己的家人,除了家人之外的人一概不愛,那他就是一個可悲的人,他并不真正明白愛。然而又有多少人真的去感受去學習那種愛呢?
作為教育者,傳播愛心,不僅僅是我們對于自己的一份責任,更是我們對受教者、對社會的一份責任。我想,只有真正對孩子們付出關心、愛心與真心,才能得到孩子的真誠回報;也只有這樣才能啟發(fā)孩子,了解孩子。孩子液會加倍的愛我們。那么,我們是多么愉快、多么幸福!
第五篇:教育理論著作讀書筆記
教育理論著作讀書筆記
杜威是現(xiàn)代西方教育史上著名的代表人物。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對世界各國的教育理論和實踐都有重要的影響!睹-主主義與教育》是杜威教育思想的代表作,其中閃爍著教育改革思想的光芒,成為一本國際性的教育名著。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通過“教育及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不斷改造”這三大經典命題來闡述知與行的關系,他的實用主義教育思想鮮明地體現(xiàn)為涵蓋課程、教學過程、教學方法等教學所設計的重要方面的“從做中學”原則,故此,人們普遍將杜威與“從做中學”相鏈接?梢哉f,“從做中學”理論成為了杜威標志性的教育思想,在全球范圍內產生著廣泛的影響。
一、對杜威“從做中學”理論的基本理解通過閱讀《民-主主義與教育》,我從“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三個層面對杜威“從做中學”的理論有了初步的理解。
1.“從做中學”的涵義。杜威認為“從做中學”是“涉及一切活動,它包括使用各種中介的材料、用具以及使用各種有意識的用以獲得結果的各種技巧,它涉及各種工具和材料去進行的表現(xiàn)和建造一切形式的藝術活動和手工活動,只要它們包括為了達到目的的有意識的或深思熟慮的努力……它們還包括要動手的科學研究,對研究材料的搜集、對器具的管理、工作進行中和記錄實驗情況所需的活動程序”。[1]因此,杜威的“從做中學”包括藝術創(chuàng)作、手工活動和科學探究三層基本涵義。
2.“從做中學”的合理性依據。
(1)“從做中學”是兒童學習能力發(fā)展的第一個階段。杜威在《民-主主義與育》中,把兒童的學習分為三個階段,說教學是“連續(xù)重建的工作,應從兒童現(xiàn)有的經驗進入有組織的真理研究的階段”。他認為兒童由4至8歲為通過活動和工作而學習的階段,所學的是怎樣做,方法是從做中學,所得的知識得自應用,并為著應用,不是為了儲備。由8到12歲為自由注意學習階段,在這第二階段中兒童能力漸強,可以開始學習間接的知識,但間接知識必須融合在直接知識之中。第三階段為12歲以后,屬于反省注意學習時間,學生從此開始掌握系統(tǒng)性和理論性的科學知識或事物規(guī)律,并且隨而習得科學的思維方法。因此,兒童不斷發(fā)展自己的學習能力是從“從做中學”開始的。
(2)“從做中學”促使兒童發(fā)展真正的興趣。杜威認為生長中的兒童的主要興趣是活動,對于兒童來說最初的知識就是做事或工作的能力。因此,杜威認為“從做中學”可以促使兒童發(fā)展真正的興趣,“從做中學”能促使兒童用一切的力量和情感去從事他們所感興趣的活動。兒童所真正需要的思維方式是教會他們如何去做,如何去尋求。所以在學校中必須讓兒童既要保持愉快又要保持忙碌,所以需要讓兒童從課桌邊解放出來,讓他們有事可“做”。
(3)“從做中學”表現(xiàn)兒童的天然沖動。杜威認為兒童具有天然的或天賦的沖動,天生就要做事、就要工作。這種沖動來自于兒童的本能,是無法壓制的。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舉了一個兒童搭積木的例子:兒童從事搭積木的活動,盡管他希望積木不要倒塌并且疊的越高越好,但是積木突然倒塌了,他還是會愿意重新開始再搭建。這就表現(xiàn)了兒童無法壓制的強烈的做事沖動。杜威認為如果抓住兒童的這個沖動加以引導和發(fā)展,滿足兒童的天然沖動并讓兒童從事真正具有教育意義的活動,這將是兒童一生受益的轉折點。
3.“從做中學”的實現(xiàn)途徑。
(1)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是“從做中學”的前提。杜威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指出:“傳統(tǒng)的教育只能訓練兒童恭敬、服從、小心從事。這種教育只能適應統(tǒng)治階級的需要,在民-主社會里應當培養(yǎng)學生的積極個性,如:獨立性,主動性,富于智慧!薄霸跉夥丈细淖儙熒g的關系,使之顯得更親切和民-主化。”尊重學生、給學生平等的權力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前提。在教學活動中師生關系和-諧有助于學生活動的開展,同時這種人性化的教育與社會發(fā)展的需要也是一致的。
(2)科學方法是“從做中學”的基本目標。杜威認為要實現(xiàn)“從做中學”必須注意科學的思維方法。在《民-主主義與教育》中他將“做”的步驟分為五個階段:第一,學生要有一個真實的經驗的情境——要有一個對活動本身感到興趣的連續(xù)的活動;第二,在這個情境內部產生一個真實的問題,作為思維的刺激物;第三,他要占有知識資料,從事必要的觀察,對付這個問題;第四,他必須負責有條不紊地展開他所想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第五,他要有機會和需要通過應用檢驗他的觀念,使這些觀念意義明確,并且讓他自己發(fā)現(xiàn)它們是否有效。
(3)活動或作業(yè)是“從做中學”的載體。杜威極力提倡教材應該源于兒童通過自己的活動所獲得的直接經驗。他認為:“把這種早已經準備好的教材強加給兒童,是違反兒童天性的,多種多樣的學科課程只會把兒童自己的統(tǒng)一的生活經驗給以割裂和肢解,必將阻滯兒童的生長,無論是本能的,還是體力的,智力和道德能力的生長!倍磐瑯臃磳τ芍R為中心的教材所組織的課程,他提出,課程不應該像傳統(tǒng)學校那樣“大半由分散在各門學科的知識材料分割成一連串片段交給學生”。因此他設計在課程中占中心位臵的是各種各樣的活動作業(yè),一是藝術活動,二是手工訓練,三是各種服務性活動,同時充分運用化妝、表演等活動形式組成兒童學習的情況和內容。杜威主張兒童所做的內容,主要是符合兒童心理發(fā)展年齡特征的,能引起兒童興趣,能發(fā)揮兒童個性的具體活動,也就是“活動課程”。
二、基于“從做中學”理論看幼兒教師的特質要求
將“從做中學”理論與工作場中的幼兒教師相聯(lián)系,初步看到幼兒教師應當具備的一些特質:
1.理念方面。
(1)尊重幼兒。教師應當把幼兒看成是學習的主體,平等的個體。尊重幼兒表現(xiàn)在教師對學生學習活動的介入和指導的過程。幼兒是“做”的主體,教師把自己看成學生學習的支持者,尊重幼兒的意愿和興趣,給幼兒足夠的自由活動的空間,尊重幼兒的意見和看法。要隨時保持對幼兒思想活動的了解,注重保護幼兒的自尊心。師幼如朋友一般的平等,共同成長。
(2)探究學習。教師將幼兒學習的過程看成是幼兒自主探究的過程,而非是直接灌輸知識的過程。意識到幼兒應該有很多“做”的機會,即自主的探究。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更多的應當充當引導者而非策劃者的角色,提供給幼兒自主探索的材料、空間、時間,引導幼兒通過“做”去發(fā)現(xiàn)問題、進行假設、實踐證明、相互交流、搜集證據、記錄結論……
(3)整體教育。教師應該關注教育對幼兒發(fā)展的整體作用,把教育不僅僅看作是知識的儲備,也應該把教育看作是探索精神和意志品質的培養(yǎng)。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的時候,應該有意識的引導幼兒在“做”的過程中培養(yǎng)團結友愛、真誠合作、堅持不懈等良好品質。在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的時候,引導他們勤于思考;在幼兒遇到困難的時候,鼓勵他們堅持不懈;在幼兒有所收獲的時候,輔助他們總結概括……使得教學活
動讓幼兒獲得全方位的發(fā)展。
下面是我的幾點感悟。
一、教育在于愛。有愛才有教育,有尊重才有教育。作為教師要用愛感化自己的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做學生真誠的朋友。、
蘇霍姆林斯基對于如何尊重學生的自尊心說過這么一段話,年輕的朋友,請記住,這是一種非常脆弱的東西,對待它要極為小心,要小心的像對待一朵玫瑰上顫動欲墜的露珠,因為在要摘掉這朵花時,不可抖掉那閃耀著小太陽的透明的露珠。要培養(yǎng)自尊心,只能用溫柔細致的教育手段。自尊心是不允許采用粗暴的、“強有力的”“憑意志的”手段的。由此我想到了自己和學生處理一些問題時的做法,學生是有思想的個體,需要關心、尊重和愛,因此我盡量用談心的方式和學生進行溝通,而不是粗暴的責罰。學生出現(xiàn)了錯誤,要和學生一起分析原因、尋求改進的措施等,而不是一味的寫檢查、作檢討。這樣更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有利于學生的成長、有利于良好師生關系的培養(yǎng)。
二、教書育人,不只是教會他們學習,要關注學生精神生活的點點滴滴。
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過:那種除了上課、教科書、家庭作業(yè)、分數以外什么都不想的學生,它的命運是不值得羨慕的。的確是這樣的,隨著素質教育的逐步開展和日益成熟完善,僅僅學習好的學生已經不再那么受歡迎,我們培養(yǎng)的目標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學生。這里就簡單說一下勞動吧。
勞動是有神奇力量的民間教育學,給我們開辟了教育智慧的新源泉。這種源泉是書本教育理論所不知道的。我們深信,只有通過有汗水,有老繭和疲乏人的勞動,人的心靈才會變得敏感、溫柔。通過勞動,人才具有用心靈去認識周圍世界的能力。讀到蘇霍姆林斯基帶孩子們在果園里、瓜園里度過整個暑假,我想到了著名教育家魏書生跟他的學生們開辟荒地種菜養(yǎng)花,到野外撲螞蚱、摸魚,體會勞動的樂趣,在快樂中學習、快樂中成長。雖然我們不能在夏天的夜晚看亮晶晶的螢火蟲聽蛐蛐、青蛙們演奏的美好樂章,我們也沒有地方和孩子們一起栽花種樹,我們甚至沒有機會帶孩子們去春游……但是在他的身上,讓我不僅發(fā)現(xiàn)了教育中的愛,也發(fā)現(xiàn)了教育中的美。這樣的美,正因為是我們所缺少的,也成了我為之心動和憧憬的夢想。
三、沒有愛,就沒有教育,將自己全部的愛全身心的投入給我們的孩子。
我們教育工作者的任務就在于讓每個兒童看到人的心靈美,珍惜愛護這種美,并用自己的行動使這種美達到應有的高度。 熱愛孩子是教師生活中最主要的東西。愛人吧!對人的愛是你道德的核心!應當這樣生活:讓你的道德核心健康、純潔、強大無比!做一個真正的人,這就是說要為你周圍的人貢獻出自己心靈的力量,讓他們更美好,精神上更富有、更完美;讓你生活中接觸的每一個人從你那兒,從你的心靈深處得到一點最美好的東西。
讀《育人三部曲》,不僅是一次讀書的交流,更是一次和偉大教育家思想的交流,心靈的溝通。我將會用這份收獲,澆灌美麗的花朵,為自己珍愛的教育事業(yè)而奉獻終身。并堅持讀好書、做好人的理念教育好我的每一位學生。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lián)系我們及時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