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教學是以高亢的精神狀態(tài)、真摯深沉的情感去吸納和傳播知識,通過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學中的各個環(huán)節(jié)緊密有效地結合起來,完成教學的目標,使學生的智慧得以啟迪,潛能得以挖掘。教師要上好課,必須要用激情感染學生。
教學包括方方面面,在具體操作過程中,各個環(huán)節(jié)之間要保持一定的節(jié)奏,保證學生的學習思維張弛有度,實現教學的節(jié)奏與學生的練習的數量、習題的難度同步,教學進度與學生接受能力的同步,教學的節(jié)奏與教學內容難易度的同步,教學的節(jié)奏與知識的要求同步。尤其是課堂講授保持一定的節(jié)奏。講授保持一定的節(jié)奏這一點非常重要。教師要保持與學生接受能力相適應的教學節(jié)奏,這樣會讓教師感動傳授的知識是一種藝術。更重要的是,這種節(jié)奏既能使教師的講授變得輕松,又能使學生借助某種暗示效應而更有效地記住、理解某些知識并形成相應的價值觀。如何掌握適當的教學節(jié)奏,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是一個教學藝術的領會過程和教學經驗的積累和升華過程,是一個教學策略的落實過程。如:使教學節(jié)奏與任務難度或復雜程度相適應,盡量避免在不重要地方做過長時間的講解,避免離題太遠而做一些與教學主題無關的敘述,或花太多的時間在單個學生或少數學生身上。
真實的課堂應該是既有預設又有生成。預設與生成是矛盾的統一體。課堂教學既需要預設,也需要生成,預設與生成是課堂教學的兩只翅膀,缺一不可,沒有預設的課堂是不負責任的課堂,沒有生成的課堂是不精彩的課堂。但一部分教學由于過分注重教師教學的作用,對課堂的空間估計不足,課堂教學往往是預設過度,擠占了生成的空間。從表面上看,這種教學有條不紊,井然有序,實質上教師的意志代替了學生的意志,教師的友善提示代替了學生的獨立思考,教師的成功點撥代替了學生的活動體驗。這種教學由于缺乏學生的獨立思考、過程體驗和個性化解讀,學生只能獲得表層甚至虛假的知識,這種知識缺乏活力,不能轉化為學生的智慧和品質。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站在初學者的角度設計教學,實施教學,還學生一個真實的課堂。
合作教學是教師與全班同學之間形成一種良好的合作關系中開展教學。新課程的實施,學生學習方式有很大的轉變,這種轉變需要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來引導學生的學習方式的變革;只有教師有合作教學的意識,學生都能有合作學習的意識。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努力創(chuàng)設寬松的學習氛圍,引導學生學會欣賞別人的優(yōu)點,樂于接納別人的意見,敢于對別人提出批評和建議。一個班的學生與一位教師關系比較好,這個班級的這門學科成績就特好;一個學生的某一個教研組團隊意識強、合作意識強、教師關系融洽,這個教研組的教學成績就突出。所以,教師應注重師生間、生生間及教師之間的合作,發(fā)揮合作在教學中的作用。
第二篇:信息技術讀書筆記頭道中學201*-201*學年度下學期
信息技術簡介——讀書筆記
王立勤
201*-5-23
信息技術簡介
一、信息與信息科學
信息是信息科學的基本要素,既是信息科學的出發(fā)點,也是信息科學的歸宿。具體地說,認識信息的本質和運動規(guī)律是信息科學的出發(fā)點;利用信息來達到某種具體的目的是信息科學的歸宿。
(一) 信息及其特征:
從本體論的角度,信息可以定義為:“事物運動的狀態(tài)和(狀態(tài)改變的)方式。”即事物的內部結構與和外部聯系的運動狀態(tài)和方式。
信息不是消息,信息是消息的內核,消息是信息的外殼,二者是內核與外殼的關系; 信息也不是信號,信號是信息的一種載體形式,兩者是形式與內容的關系。
信息也不是知識。知識是有組織的、大量的信息,獲得信息并不等于獲得了知識,知識是關于事實和思想的有組織有系統的陳述,二者是分散與組織的關系。
從認識論層次看,信息的定義是:“主體所感知(第一類認識論意義的信息)和表述(第二類認識論意義的信息)的相應事物的運動狀態(tài)及其變化方式,包括狀態(tài)及其變化方式的形式、含義和效用!
信息的十個基本特征:可量度、可識別、可轉換、可存儲、可處理、可傳遞、可再生、可壓縮、可利用、可共享。
(二)信息科學的研究內容
信息科學可定義為:“研究信息及其運動規(guī)律的科學!备_地說:“信息科學是以信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以信息的運動規(guī)律作為主要研究內容、以信息科學方法論作為主要研究方法、以擴展人的信息功能(特別是其中的智力功能)作為主要研究目標的一門科學!
住處科學所要研究的信息運動的七種規(guī)律:
信息產生的規(guī)律、
信息獲取的規(guī)律、
信息再生的規(guī)律、
信息施效的規(guī)律
信息傳遞的規(guī)律
信息系統優(yōu)化或自組織的規(guī)律
信息過程智能化的規(guī)律
當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典型模型中,只有所有單元(信息感知、識別、交換、傳遞、存儲、檢索、處理、再生、表示、施效)都發(fā)揮作用的時候,主體才能從本體論意義的信息中提取第一類認識論意義的信息,并從中對對象形成正確的認識,在此基礎上,產生出反映主體意志的第二類認識論意義的信息,并通過它的反作用實現對對象的變革或改造。
二、信息技術
技術并不是從古就有的,也不是永恒不變的。在人類發(fā)展的初始階段,既沒有技術也沒有科學,人們完全是以赤手空拳不爭取自己的自下而上和發(fā)展的。后來在人類認識與了解自然的過程中,為了增強自己的力量、贏得更多更好的發(fā)展機會,科學技術才逐漸發(fā)生和發(fā)展 1
頭道中學201*-201*學年度下學期
起來的。
人類的四種器官及其功能:
感覺器官,包括視覺、聽覺、味覺、觸覺、平衡感覺器官等――獲取信息。
傳導神經網絡,它又可以分為導入和導出神經網絡等――傳遞信息。
思維器官,包括記憶、聯系、分析和決策系統等――加工和再生信息。
效應器官:包括操作器官、行走器官和語言器官等――施用信息。
信息技術四基元:
感測技術
通信技術
計算機和智能技術
控制技術
信息技術的體系的四個基本層次:層次的劃分是相對的而不是絕對的。
主體技術層次:主干――四基元
應用技術層次:枝葉與花果――四基元繁衍出來的具體技術群類
支撐技術層次:根系――機械技術、電子與微電子技術、激光技術和生物技術等 基礎技術層次:土壤――新材料技術、新能源技術
三、信息技術的發(fā)展
(一)古代信息技術(遠古――19世紀中葉):
聲音與光――自然狀態(tài)下的信息技術;
文字、造紙與印刷――信息技術的第一次飛躍
數字與運算――信息加工技術的雛形
(二)近代信息技術(19世紀中葉――20世紀中葉)
電報――序幕的拉開,1844年,美國畫家,電報發(fā)明人莫爾斯
電話――篇章的推進,1876年,美國教授,貝爾
無線電信――高潮的到來
(三)現代信息技術(20世紀中葉――現在)
計算機――現代信息技術的核心,1946年,
計算機與通訊技術的結合――現代信息技術革命,20世紀60年代
信息高速公路――現代信息技術的力作,1993年
四、信息技術在教育中的應用
教育信息化是一個追求信息化教育的過程,而信息化教育是以教材多媒體化、資源全球化、教學個性化、學習自主化、活動合作化、管理自動化、環(huán)境虛擬化為顯著特征的教育形態(tài)。
中小學信(收藏好 范 文,請便下次訪問:m.7334dd.comp3”,體會其在教學中的作用。
活動2、利用cool edit pro ,錄制詩歌《再別康橋》,并保存“再別康橋.mp3”。 活動3、消除“再別康橋.mp3”中的噪音,并保存為“再別康橋降噪版.mp3”。
活動4、為“再別康橋降噪版.mp3”添加背景音樂,調整音量,并做淡入和淡出處理。 活動5、將編輯好的配樂詩朗誦混縮輸出為“再別康橋配樂版.mp3”。 專題五、用flash制作動畫
活動1、打開“配套光盤:專題五”觀看《卡通人物急速跑步》和《花開》動畫,體驗逐幀動畫。
活動2、結合自己所教的學科,選擇合適的內容,制作逐幀動畫。 活動3、打開“配套光盤:專題五”,觀看《月缺月圓》動畫,體驗補間動畫。 活動4、選擇合適的內容,練習制作形狀補間動畫。 活動5、打開“配套光盤:專題五”,觀看動畫《勻速運動的小球》,體驗運動補間動畫。 活動6、選擇合適的內容,練習制作運動補間動畫。
活動7、選擇合適的內容,練習通過改變實例屬性制作運動補間動畫。 活動8、選擇合適的內容,制作引導層動畫。 專題六、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的制作
活動1、打開“配套光盤:專題六”文件夾,觀看其中的《背影》《彩虹》《血液循環(huán)》和《走進三峽》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并對其進行評析。
活動2、結合自己所教的學科,在需求分析的基礎上,選擇一節(jié)適合使用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的教學內容。
活動3、結合自己所選定的題目,確定演示文稿的內容、媒體形式,填寫表6-4。
活動4、根據自己確定的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的內容和媒體形式,收集并管理所需的素材。 活動5、利用故事板的形式,規(guī)劃自己的多媒體演示文稿中的每一張幻燈片。
活動6、從自己規(guī)劃的故事板中選擇其中一張幻燈片,按照故事板的設計進行創(chuàng)建。 活動7、根據自己的故事板規(guī)劃,對所創(chuàng)建的幻燈片進行編輯。 活動8、根據自己的故事板規(guī)劃,創(chuàng)建并編輯全部幻燈片。 活動9、根據自己的故事板規(guī)劃,編輯幻燈片的超級鏈接。
活動10、播放自己所制作的多媒體教學演示文稿,并加以完善。 活動11、依據評價量規(guī),對自己制作的幻燈片進行評價。
專題七、利用frontpage創(chuàng)建教師個人網站 活動1、欣賞“配套光盤:專題七”瀏覽“《數海泛舟》教師個人網站”。
活動4、參照圖7-2制網站的結構圖。 活動5、利用表7-2規(guī)劃自己網站的素材。 活動6、創(chuàng)建站點。
活動7、根據網站內容與素材管理的需要,建立相應的子文件夾。 活動8、根據網站的需要,建立并保存相應的網頁。 活動9、根據網站布局的需要,插入并設置表格。 活動10、根據網站布局的需要,設置單元格的屬性。
活動11、根據網站網頁內容和風格的需要,輸入或插入文字。 活動12、根據網站網頁內容和風格的需要,編輯文字。
活動13、根據網站網頁布局的需要,在相應的單元格內插入圖片。 活動14、根據網站的需要,設置背景圖片并將圖片進行保存。 活動15、根據需要,在網站中創(chuàng)建鏈接。
活動16、根據網站的需要,設置背景音樂并保存。 專題八、學生信息管理技術
活動1、思考學生信息對教學的影響。
活動2、結合自己學生的考試情況,收集并輸入學生的考試成績。 活動3、統計自己學生的總分并排序,計算單科平均分及總平均分。 活動4、制作自己學生的成績分析圖表。 專題九、教學中的信息交流技術
活動1、申請個人的電子郵箱,向同事的電子郵箱發(fā)一封附有個人多媒體作品(ppt)的郵件。
活動2、訪問k12中國中小學教育教學論壇(http://sq.k12.com.cn/bbs/forum-add/),注冊并登錄論壇,進入與學科相關的版塊,瀏覽感興趣的話題并發(fā)表觀點。
活動3、啟動“msn messenger”注冊用戶名后,與其他教師就本次“教育技術培訓”交流自己的心得體會。
活動5、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相應技術,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做一個為期一周的信息交
流計劃書。
專題十、多媒體教室環(huán)境下的課堂教學設計
活動1、請結合所教的學科,選擇一節(jié)適合在多媒體教室環(huán)境中進行教學的內容,并將相關內容填入附錄二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表中。 專題十一、多媒體網絡教室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
活動1、參觀多媒體網絡教室,體驗多媒體網絡教室功能。 活動2、結合所教的學科,填寫附錄三中的各表。 專題十二、創(chuàng)建與管理博客
活動1、瀏覽下列教師博客,體驗博客的功能。 (1)、“小鄭老師”博客http://misszheng.bokee.com/ (2)、“此地無垠”博客
活動2、訪問中國教育人博客網(http://www.blog,edu.xn),注冊自己的博客。 活動3、為自己的博客設置模板。
活動4、登錄自己創(chuàng)建的博客,進入用戶管理界面。 活動5、給自己的博客添加新的日志分類。 活動6、在自己的博客中添加日志。 活動7、在自己的博客中添加友情鏈接。 附錄二多媒體環(huán)境下的教學設計表
題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4教學過程流程圖
表1 學習任務
表3 學習活動計劃
表6 課堂學習效果評價表
公文素材庫給各位推薦其他精彩范文: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教程習題
中小學教師讀書筆記10篇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應用能力標準
中小學教師信息技術培訓方案
中小學教師如何用好信息技術
來源:網絡整理 免責聲明:本文僅限學習分享,如產生版權問題,請聯系我們及時刪除。